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言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企业国际化及跨国并购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9页 |
1.4.1 西方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4.2 西方对于跨国并购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1.5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华菱内部环境分析 | 第20-27页 |
2.1 华菱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 华菱的资源能力 | 第21-22页 |
2.2.1 先进的生产设备 | 第21页 |
2.2.2 稳步上升的行业地位 | 第21页 |
2.2.3 较强的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 第21-22页 |
2.2.4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 第22页 |
2.3 华菱的内部管理 | 第22-24页 |
2.3.1 二元分层经营模式 | 第22-23页 |
2.3.2 危机下移 | 第23-24页 |
2.4 华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位 | 第24-25页 |
2.4.1 产业位势 | 第24-25页 |
2.4.2 “主动危机论”文化 | 第25页 |
2.5 华菱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 第25-27页 |
第3章 钢铁国际市场与米塔尔内部环境分析 | 第27-33页 |
3.1 钢铁国际市场 | 第27-29页 |
3.1.1 钢铁国际市场演变阶段 | 第27-28页 |
3.1.2 钢铁国际市场需求状况 | 第28页 |
3.1.3 钢铁国际市场竞争状况 | 第28-29页 |
3.2 米塔尔 | 第29-33页 |
3.2.1 米塔尔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2.2 米塔尔的资源能力 | 第30-31页 |
3.2.3 米塔尔的核心竞争力 | 第31-33页 |
第4章 并购对华菱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 第33-42页 |
4.1 并购双方的动机分析 | 第33-34页 |
4.1.1 华菱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机分析 | 第33-34页 |
4.1.2 米塔尔并购华菱的动机分析 | 第34页 |
4.2 华菱并购前的国际化战略 | 第34-35页 |
4.3 并购对华菱国际化战略的影响 | 第35-42页 |
4.3.1 并购后华菱的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 第35-36页 |
4.3.2 并购后华菱的知识管理战略 | 第36-39页 |
4.3.3 并购后华菱的企业文化与人才发展战略 | 第39-40页 |
4.3.4 华菱并购后的市场及品牌发展战略 | 第40页 |
4.3.5 并购后的对公司财务管理战略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5章 影响并购效益的难点及华菱的对策 | 第42-46页 |
5.1 影响米塔尔并购效应的难点 | 第42-43页 |
5.1.1 并购目标重合难 | 第42页 |
5.1.2 核心技术转让难 | 第42-43页 |
5.1.3 并购管理磨合难 | 第43页 |
5.2 华菱的对策 | 第43-46页 |
5.2.1 把握并购后企业的重要职位分配 | 第43页 |
5.2.2 建立和加强并购后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 第43-44页 |
5.2.3 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市场 | 第44页 |
5.2.4 培养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 | 第44-45页 |
5.2.5 苦练内功,加大人才贮备 | 第45-46页 |
第6章 启迪借鉴及留待思考的问题 | 第46-49页 |
6.1 米塔尔并购华菱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启迪借鉴 | 第46-47页 |
6.1.1 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 第46页 |
6.1.2 引进先进技术,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 第46页 |
6.1.3 利用资本运作,赶超国际水平 | 第46-47页 |
6.2 需留待思考的问题 | 第47-49页 |
6.2.1 控制力和国家经济安全 | 第47页 |
6.2.2 技术创新和转让问题 | 第47-48页 |
6.2.3 挤占国内市场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