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调查地及其民族概况 | 第14-17页 |
第一节 德宏概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德宏地区的傣族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泼水节的传统形态构建 | 第17-24页 |
第一节 传统泼水节的界定 | 第17页 |
第二节 传统泼水节的来源及内容 | 第17-22页 |
第三节 传统泼水节的特点 | 第22-24页 |
一、宗教色彩浓厚 | 第22页 |
二、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 第22-23页 |
三、泼水节的活动平和有礼 | 第23-24页 |
四、注重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和组织的交往 | 第24页 |
第三章 当代村落的泼水节形态 | 第24-60页 |
第一节 节日时间、节日群体与节日空间 | 第24-35页 |
一、节日时间 | 第24-26页 |
二、节日群体 | 第26-29页 |
三、节日空间 | 第29-35页 |
第二节 村落泼水节期间的节日活动 | 第35-57页 |
一、婚礼、诞生礼 | 第35-40页 |
二、朋友聚会 | 第40-43页 |
三、清明节 | 第43-46页 |
四、装饰龙亭 | 第46-49页 |
五、采花 | 第49-50页 |
六、乡村宴会 | 第50-54页 |
七、歌舞表演 | 第54-57页 |
第三节 当代村落泼水节的特点 | 第57-60页 |
一、宗教色彩的淡化 | 第57-58页 |
二、注重饮食和娱乐 | 第58页 |
三、全体的人际关系得到调动 | 第58-59页 |
四、泼水节期间活动的群综性 | 第59页 |
五、民俗活动的舞台化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政府主办的泼水节形态 | 第60-97页 |
第一节 节日运作与节日空间 | 第60-66页 |
一、节日运作与组织 | 第60-64页 |
二、节日空间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泼水狂欢节的主要内容 | 第66-89页 |
一、迎宾晚会 | 第69-70页 |
二、开幕式 | 第70-75页 |
三、寻找最美的傣族孔雀公主 | 第75-77页 |
四、三台山采花 | 第77-80页 |
五、圣水洗礼 | 第80-82页 |
六、五大展览 | 第82-83页 |
七、牛车美女 | 第83-85页 |
八、民族团结嘎央舞会 | 第85-87页 |
九、民族饮食长龙宴会 | 第87-88页 |
十、邮票与唱片的发行 | 第88-89页 |
十一、“丝竹古韵,祈福德宏”泼水狂欢节闭幕式 | 第89页 |
第三节 政府主办的泼水节的特点 | 第89-97页 |
一、文化安排与政治诉求相结合——多元文化一体,追求民族团结与边地和谐 | 第89-91页 |
二、节庆内容的舞台化 | 第91-93页 |
三、强烈的经济诉求和文化传播意图 | 第93-94页 |
四、从族群日常到普世大众 | 第94-95页 |
五、节日的主题化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德宏泼水节的组合对比研究 | 第97-104页 |
第一节 内容对比 | 第97-100页 |
一、泼水节的传统形态是当代乡村泼水节和政府主办的泼水节的根源 | 第97页 |
二、乡村泼水节节日活动的简化 | 第97-98页 |
三、政府主办泼水节的复杂化 | 第98-99页 |
四、三者互补形成的节日全景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当下节日的存在方式探析 | 第100-104页 |
一、历史与回忆 | 第100-101页 |
二、生活与情感 | 第101页 |
三、权力与政治 | 第101-102页 |
四、符号与商品 | 第102-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 第109-127页 |
附件 | 第127-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8-149页 |
后记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