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企业伦理管理及企业伦理审计的提出 | 第1-17页 |
一、企业伦理价值体系 | 第10-12页 |
1. 企业文化的功能 | 第10-11页 |
2. 企业伦理价值体系 | 第11-12页 |
二、欧美及我国企业伦理管理概况 | 第12-14页 |
1. 欧美企业伦理管理概况 | 第12-13页 |
2. 我国企业伦理管理概况 | 第13-14页 |
三、企业伦理审计的提出 | 第14-15页 |
四、企业伦理审计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17页 |
1. 企业伦理审计研究的早期成果 | 第15页 |
2. 企业伦理审计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企业伦理审计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 第17-23页 |
一、企业伦理审计产生的动因 | 第17-18页 |
二、古典经济学对企业伦理审计动因的分析 | 第18-19页 |
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 第19-23页 |
1. 新制度经济学简介 | 第19页 |
2. 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人的行为的相关假设 | 第19-21页 |
3. 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伦理审计的解释 | 第21-22页 |
4.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企业伦理审计的产生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企业伦理审计主体探析 | 第23-27页 |
一、企业伦理审计主体应满足的条件 | 第23-24页 |
二、实践中几种企业伦理审计主体评介 | 第24-25页 |
1. 实践中几种企业伦理审计主体介绍 | 第24页 |
2. 对上述几种企业伦理审计主体的评析 | 第24-25页 |
三、企业伦理审计主体的现实选择 | 第25-27页 |
1. 注册会计师可以担此大任 | 第25页 |
2. 充足的理由 | 第25-27页 |
第四部分 企业伦理审计的内涵、标准与目标 | 第27-36页 |
一、企业伦理审计内涵的界定 | 第27-28页 |
1.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27-28页 |
2. 本文的观点 | 第28页 |
二、企业伦理审计内容界定的几种模式 | 第28-31页 |
1. 实践中几种模式评介 | 第28-30页 |
2. 本文的观点 | 第30-31页 |
三、关于企业伦理审计的标准 | 第31-32页 |
1. 企业伦理审计标准的确定 | 第31页 |
2. 企业伦理标准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 第31-32页 |
四、企业伦理审计的目标 | 第32-36页 |
1. 影响企业伦理审计目标的因素 | 第32-33页 |
2. 企业伦理审计目标的确定 | 第33页 |
3. 对企业伦理审计目标的几点解释 | 第33-36页 |
第五部分 企业伦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 第36-43页 |
一、企业伦理审计的程序 | 第36-38页 |
1. 制定计划 | 第36-37页 |
2. 收集审计证据 | 第37页 |
3. 出具审计报告 | 第37-38页 |
二、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 第38-43页 |
1. 企业伦理审计的主要方法 | 第38-39页 |
2. 企业伦理审计的辅助方法 | 第39-40页 |
3. 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0页 |
4. 内部审计在企业伦理审计中的作用 | 第40-41页 |
5. 企业伦理审计与会计报表审计 | 第41-43页 |
第六部分 关于我国实施企业伦理审计的思考 | 第43-51页 |
一、实施企业伦理审计的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1. 提高信息可靠程度,有助于利益相关群体做出决策 | 第43页 |
2.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伦理道德形象 | 第43页 |
3. 有助于企业加强企业伦理建设 | 第43-44页 |
4. 督促企业遵纪守法,减少企业生产中的不道德行为 | 第44页 |
5. 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44页 |
6. 有助于加强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 第44页 |
二、实施企业伦理审计的必要性 | 第44-46页 |
三、实施企业伦理审计的可行性 | 第46页 |
四、实施企业伦理审计需要的配套措施 | 第46-51页 |
1. 制约企业伦理审计实施的因素 | 第47页 |
2. 我国实施企业伦理审计需要采取的措施 | 第47-51页 |
附录 关于企业伦理审计的问卷调查 | 第51-54页 |
一、问卷调查概况 | 第51页 |
二、调查结果综述 | 第51-53页 |
三、调查中的其他问题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