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理论与我国企业融资
绪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MM定理和权衡理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MM定理 | 第8-9页 |
第二节 权衡理论 | 第9-11页 |
第二章 信号传递理论和融资行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1-13页 |
一、Ross模型 | 第11-12页 |
二、Leland和Pyle模型 | 第12-13页 |
三、优序融资 | 第13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 第13-17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二、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 第14-17页 |
附录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代理成本理论和激励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代理成本理论 | 第18-21页 |
一、Jensen和Meckling的代理成本模型 | 第18-19页 |
二、Grossman和Hart的担保模型 | 第19-20页 |
三、债务缓和模型 | 第20页 |
四、声誉模型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 | 第21-25页 |
一、国有企业中的代理问题 | 第21-22页 |
二、激励经营者的措施 | 第22-25页 |
第四章 控制权理论和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 | 第25-32页 |
第一节 控制权理论 | 第25-28页 |
一、Aghion和Bolton模型 | 第26-27页 |
二、控制权配置模型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重塑银企关系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第28-32页 |
一、商业银行改革和债转股 | 第28-30页 |
二、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法律制度和融资结构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法律制度和融资结构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我国的法律制度和企业融资 | 第34-38页 |
一、《公司法》和企业融资结构 | 第34-35页 |
二、《证券法》和企业融资结构 | 第35-36页 |
三、《破产法》和企业融资结构 | 第36-37页 |
四、小结 | 第37-38页 |
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