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井场安全保障系统研究
1 绪论 | 第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8-12页 |
·国内现有系统概述 | 第8-10页 |
·洗气调压部分 | 第10页 |
·压力检测部分 | 第10页 |
·火焰检测部分 | 第10页 |
·执行部分 | 第10-11页 |
·电子监控仪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系统方案设计 | 第13-22页 |
·系统要求 | 第13页 |
·控制系统的要求 | 第13页 |
·传感器的要求 | 第13页 |
·执行机构部分的要求 | 第13页 |
·系统设计 | 第13-14页 |
·传感器 | 第14-17页 |
·检测方案设计 | 第14-15页 |
·火焰监测器 | 第15页 |
·温度传感器 | 第15-16页 |
·压力传感器 | 第16页 |
·电流电压信号转换 | 第16-17页 |
·控制气源设计 | 第17-19页 |
·控制箱 | 第19-20页 |
·程序设计 | 第20-22页 |
3 控制箱硬件设计 | 第22-44页 |
·89C55WD | 第22-24页 |
·简介 | 第22页 |
·引脚 | 第22-23页 |
·存储器 | 第23-24页 |
·X5045 | 第24-27页 |
·简介 | 第24-25页 |
·引脚说明 | 第25-26页 |
·复位操作 | 第26-27页 |
·AD转换 | 第27-28页 |
·A/D转换器的选择原则 | 第27页 |
·芯片引脚 | 第27-28页 |
·控制逻辑 | 第28页 |
·二级放大器 | 第28-29页 |
·多路开关 | 第29页 |
·8255 | 第29-31页 |
·8255的引脚和组成结构 | 第29-30页 |
·数据端口A、B、C | 第30-31页 |
·24C256 | 第31-32页 |
·开始和停止信号 | 第31-32页 |
·应答信号 | 第32页 |
·时钟芯片 | 第32-34页 |
·时钟芯片的选择 | 第32页 |
·芯片引脚 | 第32页 |
·主要功能 | 第32-33页 |
·命令字节 | 第33页 |
·时钟寄存器 | 第33-34页 |
·复位 | 第34页 |
·液晶显示 | 第34-38页 |
·基本构成 | 第34页 |
·引脚功能 | 第34-35页 |
·工作状态字和工作时序 | 第35页 |
·指令集 | 第35-36页 |
·指针设置指令 | 第36页 |
·光标指针的设置 | 第36页 |
·偏移寄存器的设置 | 第36页 |
·地址指针设置 | 第36-37页 |
·图形区首地址设置 | 第37页 |
·图形区域设置 | 第37页 |
·方式设置指令 | 第37-38页 |
·数据自动读写方式 | 第38页 |
·光标形状选择指令 | 第38页 |
·显示方式指令 | 第38页 |
·数据一次读写方式指令 | 第38页 |
·扩展RAM | 第38页 |
·译码器74HC138 | 第38-39页 |
·地址锁存器74HC373 | 第39页 |
·光电耦合器 | 第39页 |
·固态继电器 | 第39-40页 |
·技术指标 | 第39页 |
·特点 | 第39-40页 |
·键盘 | 第40-43页 |
·键抖动 | 第40-41页 |
·键盘扫描及功能 | 第41页 |
·键盘功能 | 第41-43页 |
·MAX232 | 第43-44页 |
4 干扰及抗干扰设计 | 第44-51页 |
·系统抗干扰设计的必要性 | 第44页 |
·系统干扰源的分析 | 第44页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44-48页 |
·稳定可靠的电源 | 第44-45页 |
·正确良好的接地 | 第45-46页 |
·总线传输 | 第46页 |
·去耦电容配置 | 第46-47页 |
·数字电路不用端的处理 | 第47页 |
·存储器的布线 | 第47-48页 |
·使用微处理器监控器 | 第48页 |
·模块化设计 | 第48页 |
·光电隔离 | 第48页 |
·优选器件 | 第48页 |
·软件抗干扰措施 | 第48-51页 |
·中断保护 | 第48-49页 |
·数字滤波 | 第49-50页 |
·指令冗余 | 第50页 |
·重复输出 | 第50页 |
·延时避开 | 第50页 |
·软件看门狗 | 第50-51页 |
5 控制箱程序设计 | 第51-74页 |
·初始化 | 第51-52页 |
·X5045 | 第52-56页 |
·X5045初始化 | 第52页 |
·写数据 | 第52-54页 |
·读数据 | 第54-56页 |
·AD574 | 第56-57页 |
·时钟芯片DS1302 | 第57-60页 |
·写单字节子程序 | 第58页 |
·数据输入输出 | 第58-59页 |
·读取时间子程序 | 第59-60页 |
·8255设置 | 第60页 |
·24C256 | 第60-65页 |
·“开始”信号 | 第61页 |
·“应答”信号 | 第61页 |
·“停止”信号 | 第61页 |
·写操作 | 第61-62页 |
·读操作 | 第62-65页 |
·液晶显示子程序 | 第65-69页 |
·串口通信子程序 | 第69-73页 |
·串口初始化 | 第69页 |
·发送数据 | 第69-70页 |
·接收数据 | 第70-71页 |
·串口中断处理 | 第71-73页 |
·下位机总流程 | 第73-74页 |
6 系统测试 | 第74-78页 |
·系统建造 | 第74页 |
·测试 | 第74-77页 |
·初步测试 | 第74页 |
·气井压力测试 | 第74页 |
·节流压力测试 | 第74-75页 |
·火焰测试 | 第75页 |
·温度测试 | 第75页 |
·供电测试 | 第75页 |
·串口通信测试 | 第75-77页 |
·可靠性 | 第77-78页 |
7 误差分析 | 第78-81页 |
·误差分类 | 第78页 |
·误差分析 | 第78页 |
·压力、温度变送器的误差分析 | 第78页 |
·调理电路及放大器的误差分析 | 第78-79页 |
·AD转换器的误差分析 | 第79页 |
·温度漂移 | 第79页 |
·数据处理误差 | 第79页 |
·试验数据 | 第79-80页 |
·系统总误差 | 第80-81页 |
8 结束及建议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创新点 | 第81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