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其他发酵工业论文

补料分批发酵生产D-核糖的过程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页
 1-1 D-核糖的性质及应用第10-11页
  1-1-1 D-核糖的理化性质第10页
  1-1-2 D-核糖的应用第10-11页
 1-2 D-核糖的生产方法第11-13页
  1-2-1 从自然资源中提取D-核糖第11页
  1-2-2 化学法生产D-核糖第11-12页
  1-2-3 生物法生产D-核糖第12-13页
 1-3 D-核糖生产菌株的选育第13-15页
  1-3-1 D-核糖的生物合成及相关代谢途径第13-14页
  1-3-2 D-核糖生产菌株应具备的主要特征第14页
  1-3-3 D-核糖生产菌株的诱变育种第14-15页
 1-4 微生物发酵的碳源和氮源第15-16页
  1-4-1 微生物发酵的碳源第15-16页
  1-4-2 微生物发酵的氮源第16页
 1-5 过程条件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第16-18页
  1-5-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第16-17页
  1-5-2 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第17页
  1-5-3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第17-18页
 1-6 补料分批发酵第18-19页
  1-6-1 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点第18页
  1-6-2 补料分批发酵的类型第18页
  1-6-3 补料的控制及优化第18-19页
 1-7 微生物发酵的动力学第19-20页
 1-8 发酵法生产D-核糖的研究现状第20页
 1-9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1-9-1 D-核糖生产菌的紫外诱变表征及工艺第20页
  1-9-2 初始碳氮源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摇瓶补料工艺第20-21页
  1-9-3 操作条件对发酵罐中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其优化第21页
  1-9-4 发酵罐中D-核糖的补料分批发酵第21页
  1-9-5 D-核糖补料分批发酵的动力学第21-22页
第二章 D-核糖生产菌的紫外诱变表征及工艺第22-28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原理第22页
 2-3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及方法第22-24页
  2-3-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2-23页
  2-3-2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2-4 D-核糖生产菌的紫外诱变第24-27页
  2-4-1 实验操作第24页
  2-4-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4-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初始碳氮源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摇瓶补料工艺第28-35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及方法第28页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8页
  3-2-2 材料与方法第28页
 3-3 初糖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补糖工艺第28-31页
  3-3-1 初糖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28-30页
  3-3-2 补糖工艺的确定第30-31页
 3-4 氮源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补加氮源工艺第31-34页
  3-4-1 不同氮源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31-32页
  3-4-2 初始氮源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32-33页
  3-4-3 补加氮源工艺的确定第33-34页
 3-5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操作条件对发酵罐中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其优化第35-42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及方法第35页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5页
  4-2-2 材料与方法第35页
 4-3 操作条件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及其优化第35-41页
  4-3-1 温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35-36页
  4-3-2 pH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36-38页
  4-3-3 搅拌转速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38-39页
  4-3-4 溶氧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第39-40页
  4-3-5 操作条件的优化与控制第40-41页
 4-4 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发酵罐中D-核糖的补料分批发酵第42-52页
 5-1 引言第42页
 5-2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及方法第42页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42页
  5-2-2 材料与方法第42页
 5-3 发酵罐中D-核糖的补料分批发酵第42-50页
  5-3-1 选择补料发酵的依据第43页
  5-3-2 补料时间的选择第43-45页
  5-3-3 补加氮源对发酵的影响第45-46页
  5-3-4 结合两段控制的补料分批发酵第46-47页
  5-3-5 较优补料方式的确定第47-49页
  5-3-6 较优补料工艺的确定及其发酵过程第49-50页
 5-4 小结第50-52页
第六章 D-核糖补料分批发酵的动力学第52-59页
 6-1 引言第52页
 6-2 实验仪器、试剂、材料及方法第52页
  6-2-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2页
  6-2-2 材料与方法第52页
 6-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2-55页
  6-3-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3页
  6-3-2 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6-3-3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6-4 模型的求解、验证及分析第55-57页
  6-4-1 模型的求解第55-56页
  6-4-2 模型的验证及分析第56-57页
 6-5 小结第57-59页
第七章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井场安全保障系统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视觉刀具预调测量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