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7页 |
1.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外相关的理论与研究 | 第8-14页 |
1.2.1 内部资本市场 | 第9-11页 |
1.2.2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兼并浪潮 | 第11-12页 |
1.2.3 大股东利益问题 | 第12-13页 |
1.2.4. J.P.Morgan模式 | 第13-14页 |
1.3 国内关于“系”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3.1 对“系”问题的两种争论 | 第14-15页 |
1.3.2 现有的“系”的分类 | 第15-16页 |
1.4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典型“系“的特点分析 | 第17-52页 |
2.1 中介类 | 第17-19页 |
2.2 单一行业业务整合类 | 第19-33页 |
2.2.1 “远大系” | 第19-22页 |
2.2.2 “泰跃系” | 第22-26页 |
2.2.3 “蓝星系” | 第26-29页 |
2.2.4 “托普系” | 第29-33页 |
2.3 多个行业业务整合类 | 第33-52页 |
2.3.1 “复星系” | 第33-36页 |
2.3.2 “华立系” | 第36-41页 |
2.3.3 ”横店系” | 第41-44页 |
2.3.4 ”华源系” | 第44-46页 |
2.3.5 ”鸿仪系” | 第46-52页 |
第三章 “系”的形成 | 第52-62页 |
3.1 企业融资需求与融资渠道不通畅的矛盾 | 第52-54页 |
3.1.1 企业对融资的迫切需求 | 第52-53页 |
3.1.2 现有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 第53-54页 |
3.2 资本市场不健全 | 第54-56页 |
3.2.1 “同股不同价”的制度 | 第54页 |
3.2.2 市场评价偏重投机收益 | 第54-55页 |
3.2.3 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55-56页 |
3.3 “壳”资源的大幅增加 | 第56-58页 |
3.3.1 “国退民进”的大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壳”资源 | 第56-57页 |
3.3.2 地方政府的行为促进“壳”的转让 | 第57-58页 |
3.4 “系”形成过程的特点 | 第58-62页 |
3.4.1 转让协议与委托协议的共同签订 | 第58-59页 |
3.4.2 “系”形成的结构特点 | 第59-60页 |
3.4.3 “系”的业务整合特点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系”的功能 | 第62-70页 |
4.1 对资本市场的功能 | 第62-63页 |
4.1.1 增加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 第62页 |
4.1.2 优化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 | 第62-63页 |
4.1.3 普遍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 | 第63页 |
4.2 对经济发展的功能 | 第63-67页 |
4.2.1 促进了行业整合 | 第63-65页 |
4.2.2 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 第65-67页 |
4.3 对企业自身的功能 | 第67-70页 |
4.3.1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 第67-68页 |
4.3.2 形成内部资本市场,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 第68-69页 |
4.3.3 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声望和信誉度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系”的风险和问题 | 第70-75页 |
5.1 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 第70-72页 |
5.1.1 上市公司的非股东权益最大化 | 第70页 |
5.1.2 向上市公司转移风险 | 第70-71页 |
5.1.3 将上市公司的资产转移到“系”内 | 第71-72页 |
5.2 给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1 不良资产的改造问题 | 第72-73页 |
5.2.2 地方政府利益与国家体制之间的冲突 | 第73页 |
5.3 给资本市场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 第73-75页 |
5.3.1 控制过多的资金,放大风险 | 第73页 |
5.3.2 实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扩张 | 第73-74页 |
5.3.3 金融资本向实业资本的扩张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75-76页 |
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致谢与声明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