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公司融资事实 | 第10-13页 |
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 关于公司融资的一些现实情况 | 第12-13页 |
三、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1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2 论文的架构及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四、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公司融资主要理论模型及最新发展 | 第19-39页 |
一、 概述 | 第19-20页 |
二、 金融创新与最优资本结构 | 第20-24页 |
1 MM假说 | 第20-22页 |
2 税收与权衡模型 | 第22-24页 |
三、 代理(激励)问题与公司融资 | 第24-30页 |
(一) 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 | 第25-28页 |
1 信号模型 | 第25-26页 |
2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6-28页 |
(二) 流动性需求及自由现金流理论 | 第28-29页 |
(三) 最优契约 | 第29-30页 |
四、 资本结构理论的新进展:财务契约理论及机会窗口理论 | 第30-35页 |
1 公司治理 | 第30-31页 |
2 现代财务契约理论:公司控制权模型 | 第31-32页 |
3 决策权分配 | 第32-35页 |
4 机会窗口资本结构理论 | 第35页 |
五、 结论: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资本结构理论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9-54页 |
一、 引言 | 第39-40页 |
二、 对影响中国公司融资结构因素的初步确定 | 第40-44页 |
三、 模型方法 | 第44-46页 |
四、 样本数据说明 | 第46-47页 |
五、 分析结果及解释 | 第47-51页 |
六、 结论 | 第51-54页 |
第四章 中国企业融资环境和公司融资行为 | 第54-69页 |
一、 引言 | 第54-55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资本形成的变化 | 第55-57页 |
三、 与企业融资直接相关的金融政策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 | 第57-62页 |
四、 企业融资模式的变化及现状 | 第62-65页 |
五、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 第65-66页 |
六、 结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 | 第69-87页 |
一、 资金使用效率 | 第69-74页 |
1 EVA分析法 | 第69-71页 |
2 关于资本成本 | 第71-72页 |
3 中国股市的权益资本成本 | 第72-74页 |
二、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 第74-81页 |
1 股权融资偏好研究综述 | 第74-75页 |
2 对目前研究的评论 | 第75-77页 |
3 从流动性需求看公司融资 | 第77-81页 |
三、 关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 | 第81-84页 |
1 股利政策与融资决策 | 第81-82页 |
2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 | 第82页 |
3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 第82-84页 |
四、 结论 | 第84-87页 |
第六章 公司融资工具及应用 | 第87-99页 |
一、 要求权概览 | 第87-88页 |
二、 债务要求权 | 第88-93页 |
1 债务的安全性、期限和流动性 | 第88-90页 |
2 债务评级与信用分析 | 第90-91页 |
3 债券契约 | 第91-92页 |
4 几种已成定式的契约条款 | 第92页 |
5 项目融资 | 第92-93页 |
三、 权益要求权 | 第93-97页 |
1 私募权益和有经验的投资人 | 第93-94页 |
2 隐蔽性权益要求权 | 第94-95页 |
3 公众公司 | 第95页 |
4 公司上市和股票发行 | 第95-96页 |
5 股票发行方式 | 第96-97页 |
四、 中间要求权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中国公司融资方式与工具选择 | 第99-116页 |
一、 股票与债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不同选择 | 第99-106页 |
1 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选择 | 第99-100页 |
2 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特点 | 第100页 |
3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选择 | 第100-105页 |
a) 两公司业务及面临的问题 | 第101-102页 |
b) 两公司主要财务指标比较 | 第102-104页 |
c) 两公司不同选择的合理性 | 第104-105页 |
4 进一步的启示 | 第105-106页 |
二、 上市公司再融资策略 | 第106-110页 |
1 关于配股和增发 | 第106-107页 |
2 国内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发展 | 第107-109页 |
3 配股和增发的选择 | 第109-110页 |
三、 公司融资工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第110-114页 |
1 融资工具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 第110-111页 |
2 融资工具多元化的现实性 | 第111-112页 |
3 关于融资工具创新的一些思考 | 第112-114页 |
四、 结论 | 第114-116页 |
第八章 公司重组及其中的融资行为研究 | 第116-132页 |
一、 公司重组概述 | 第116-118页 |
1 重组形式概述 | 第116-117页 |
2 公司重组的主要动因 | 第117-118页 |
二、 资产剥离与融资 | 第118-123页 |
1 资产剥离的形式分类 | 第118-120页 |
2 资产剥离的原因与目的 | 第120页 |
3 资产剥离与融资 | 第120-123页 |
三、 杠杆收购与融资 | 第123-128页 |
1 案例与分析 | 第123-125页 |
2 融资工具与安排 | 第125-126页 |
3 收购机构 | 第126页 |
4 支付方式和收购目标 | 第126-127页 |
5 管理层收购(MBOs) | 第127-128页 |
四、 企业重组的新动态 | 第128-130页 |
1 国际企业重组步伐大大放缓 | 第128-130页 |
2 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趋于活跃 | 第130页 |
五、 中国企业重组的实践和发展 | 第130-132页 |
1 企业并购重组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 | 第130-131页 |
2 企业并购重组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客观上需要 | 第131-132页 |
3 政策取向将对中国企业并购市场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 第132页 |
结论 | 第132-135页 |
后记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