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与氮肥调控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31页
 1 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肥的损失及环境影响第9-11页
  1.1 损失途径第9-10页
  1.2 环境后果第10-11页
 2 氮素利用效率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第11-12页
  2.1 氮素利用效率与氮肥利用效率第11页
  2.2 评价指标第11-12页
 3 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第12-14页
  3.1 土壤第12-13页
  3.2 作物第13页
  3.3 其它第13-14页
 4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第14-15页
  4.1 生产管理与合理施肥第14-15页
  4.2 新型肥料的研制第15页
 5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和生理生化基础第15-21页
  5.1 基因型差异第15-18页
   5.1.1 基因型差异与氮肥水平的相关性第16-17页
   5.1.2 基因型差异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第17-18页
  5.2 小麦NUE的生理生化基础第18-21页
   5.2.1 植株碳、氮代谢与NUE的关系第18-19页
   5.2.2 影响NUE的生理生化指标第19-20页
   5.2.3 不同小麦基因型NUE差异的遗传基础第20-21页
 6 小麦增铵营养的效应和生理机制第21-23页
  6.1 小麦对EAN的反应第21-22页
   6.1.1 生长反应第21-22页
   6.1.2 基因型差异第22页
  6.2 生理机制第22-23页
   6.2.1 氮及离子吸收第22页
   6.2.2 氮同化和酶活性第22-23页
   6.2.3 与内源植物激素的关系第23页
 7 小结与讨论第23-24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31页
第二章 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基因型差异第3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2.1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指标的基因型差异第32-34页
  2.2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环境与基因型互作第34页
  2.3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间的关系及其氮素营养特性第34-36页
  2.4 氮素利用效率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第36-37页
   2.4.1 有关农艺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第36-37页
   2.4.2 氮素利用效率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第37页
  2.5 氮流效率基因型的筛选第37-40页
   2.5.1 与氮流效率相关性状的分析第37-38页
   2.5.2 氮流效率基因型的筛选与评价第38-40页
 3 讨论第40-43页
第三章 小麦品种氮流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第43-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65页
  2.1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第44-50页
   2.1.1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第44页
   2.1.2 不同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第44-45页
   2.1.3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响应曲线第45-47页
   2.1.4 不同小麦品种对化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利用第47页
   2.1.5 不同小麦品种对不同时期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第47-49页
   2.1.6 氮素利用效率计算方法的比较第49-50页
  2.2 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特点第50-55页
   2.2.1 氮素吸收积累第50-51页
   2.2.2 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的变化第51-54页
   2.2.3 开花后氮素同化和转运第54-55页
  2.3 根系生长特性第55-58页
   2.3.1 根冠比(R/S)第56-57页
   2.3.2 根系体积第57页
   2.3.3 根系活力第57-58页
  2.4 开花后碳、氮物质积累与利用第58-61页
   2.4.1 淀粉的积累和利用第58-59页
   2.4.2 可溶性总糖积累和利用第59页
   2.4.3 蔗糖的积累与利用第59-60页
   2.4.4 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与利用第60-61页
  2.5 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变化第61-65页
   2.5.1 叶面积第61-62页
   2.5.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62-63页
   2.5.3 净光合速率第63-64页
   2.5.4 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第64页
   2.5.5 PSII光化学效率第64-65页
 3 讨论第65-68页
第四章 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小麦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68-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82页
  2.1 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70页
  2.2 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第70-71页
  2.3 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开花后物质的积累与再分配第71-75页
   2.3.1 小麦开花前贮存物质的再分配第71-72页
   2.3.2 小麦开花前贮存氮的再分配第72-73页
   2.3.3 小麦开花后淀粉的积累与分配第73页
   2.3.4 小麦开花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积累与分配第73-74页
   2.3.5 小麦开花后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与分配第74-75页
  2.4 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特性第75-78页
   2.4.1 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第75-76页
   2.4.2 小麦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76-77页
   2.4.3 小麦生育后期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第77页
   2.4.4 小麦生育后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77-78页
  2.5 不同氮肥运筹下小麦生育后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第78-81页
  2.6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81-82页
 3 讨论第82-85页
第五章 不同施氮水平下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第85-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86页
  1.1 试验材料第85页
  1.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第85-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2.1 生长与产量反应第86-88页
  2.2 叶片光合特性第88-89页
   2.2.1 单株叶面积第88页
   2.2.2 开花期旗叶净光合速率第88-89页
  2.3 植株氮素代谢特征第89-90页
  2.4 氮淋溶第90-91页
  2.5 氮素利用效率第91-9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2-94页
第六章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第94-10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94-95页
  1.2 取样与测试方法第9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5-100页
  2.1 生长与产量反应第95-97页
   2.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第95-96页
   2.1.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96-97页
   2.1.3 茎蘖动态、LAI、叶绿素含量第97页
  2.2 氮素吸收与利用第97-100页
   2.2.1 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第97-99页
   2.2.2 土壤氮残留第99页
   2.2.3 氮素利用效率第99-100页
 3 讨论第100-102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102-108页
 1 讨论第102-106页
  1.1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第102-103页
  1.2 高氮流效率的生理基础第103-104页
   1.2.1 氮的吸收与积累第103页
   1.2.2 物质转运第103页
   1.2.3 光合作用第103-104页
  1.3 氮流效率的施氮调控第104-106页
   1.3.1 氮肥基追比第104页
   1.3.2 增铵营养第104-106页
    1.3.2.1 不同氮水平下增铵营养的效应第105页
    1.3.2.2 不同追肥时期增铵营养的效应第105-106页
 2 结论第106-108页
英文摘要第108-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增压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的工作过程数值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