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0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3 研究主旨 | 第9-10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三章 研究步骤 | 第12-15页 |
3.1 统计控股权转让信息披露事件 | 第12-13页 |
3.2 确定样本的时间条件 | 第13页 |
3.3 确立研究样本 | 第13-14页 |
3.3.1 剔除非主动性?非实质性的转让事件 | 第13-14页 |
3.3.2 剔除不符合交易数据日期要求的转让事件 | 第14页 |
3.3.3 样本数不能太少 | 第14页 |
3.4 对样本数据进行复权复息处理 | 第14页 |
3.5 计算样本公司股票在[-240,120]期间的累计超常收益率CAR | 第14页 |
3.6 计算S(CAR),由此得出标准差S(CAR)和T检验值T | 第14-15页 |
第四章 检验结果分析 | 第15-29页 |
4.1 我国股市存在比较明显也比较严重的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现象 | 第22-24页 |
4.1.1 股价提前信息披露的较长时间开始异动 | 第22页 |
4.1.2 有巨大的超常收益 | 第22-24页 |
4.2 内幕交易的特征随着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迅速演变,内幕消息的利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 第24-26页 |
4.3 深圳、上海两个市场具有比较相似的市场特征 | 第26页 |
4.4 上市公司有关高管人员的诚信值得怀疑 | 第26-29页 |
第五章 我国股票市场对信息披露及禁止内幕交易的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29-37页 |
5.1 我国证券市场关于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监管的发展历史 | 第29-30页 |
5.1.1 监管机构 | 第29-30页 |
5.1.2 监管法规 | 第30页 |
5.2 监管处罚情况 | 第30页 |
5.3 存在问题 | 第30-33页 |
5.3.1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 第31页 |
5.3.2 处罚不力 | 第31-33页 |
5.3.2.1 处罚的力度不大 | 第32页 |
5.3.2.2 处罚的责任主体错位 | 第32页 |
5.3.2.3 处罚的时效性不够 | 第32-33页 |
5.4 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 第33-37页 |
5.4.1 监管目标的偏差 | 第33-34页 |
5.4.2 监管体系的缺陷 | 第34-35页 |
5.4.3 监管所需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5-37页 |
5.4.3.1 我国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5-36页 |
5.4.3.2 现有的法律中缺乏畅通的诉讼机制 | 第36页 |
5.4.3.3 证监会缺乏足够的执法权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对策和建议 | 第37-42页 |
6.1 针对政府监管部门和国家立法?司法部门的对策建议 | 第37-40页 |
6.1.1 提高违规成本 | 第37-39页 |
6.1.1.1 纠正监管目标 | 第37-38页 |
6.1.1.2 完善和强化证券法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和刑事责任制度 | 第38页 |
6.1.1.3 明确监管目标,加大执法力度 | 第38-39页 |
6.1.1.4 国家立法和司法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对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高度重视 | 第39页 |
6.1.1.5 着手解决市场畸形的股权结构 | 第39页 |
6.1.2 提高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的能力 | 第39-40页 |
6.1.2.1 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框架 | 第39-40页 |
6.1.2.2 建立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动态监管 | 第40页 |
6.1.2.3 建立全方位的取证渠道或改变举控方式 | 第40页 |
6.1.2.4 通过监控技术的提高来提高市场监控的准确率和有效性 | 第40页 |
6.1.2.5 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以及相关高管人员的监管力度 | 第40页 |
6.2 针对投资者的对策建议 | 第40-42页 |
6.2.1 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市场的变化,多数投资者不要再幻想依靠消息获得超常收益 | 第41页 |
6.2.2 要学会规避风险 | 第41-42页 |
第七章 关于控股权转让及其信息披露监管的最新进展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