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4-23页 |
·跨文化管理的经典理论 | 第14-17页 |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分析模式 | 第17-20页 |
·国内外主要跨文化研究者一览表 | 第20-21页 |
·合资企业文化度量的方法 | 第21-22页 |
·Chatman 的组织文化剖面图 | 第21页 |
·Hofstede 的测量量表 | 第21页 |
·Quinn 和Cameron 的组织文化评价量表 | 第21-22页 |
·Denison 的组织文化问卷 | 第22页 |
·郑伯壎的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 | 第22页 |
·Delobbe,Haccoun 和Vandenberghe 的文化测量工具ECO | 第22页 |
·当今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概述 | 第26-39页 |
·合资企业的界定 | 第26页 |
·合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现状 | 第26-28页 |
·数量不断增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 第26-27页 |
·投资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迅速增加 | 第27页 |
·投资区域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西部投资额呈下滑趋势 | 第27-28页 |
·跨文化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管理功能不断完善 | 第28页 |
·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 第28-31页 |
·价值观和信念的多元化 | 第29页 |
·文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性 | 第29-30页 |
·主体文化的民族性 | 第30页 |
·管理的先进性 | 第30页 |
·管理方式的转换性 | 第30-31页 |
·合资企业跨文化冲突 | 第31-39页 |
·合资企业跨文化冲突的分类 | 第31-32页 |
·显性型和隐性型 | 第31-32页 |
·外部型和内部型 | 第32页 |
·人际引发型和决策引发型 | 第32页 |
·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32-34页 |
·方式冲突 | 第33页 |
·制度冲突 | 第33页 |
·价值观冲突 | 第33页 |
·政策冲突 | 第33-34页 |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 | 第34-37页 |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 | 第37页 |
·文化差异导致管理失败的过程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战略要素 | 第39-45页 |
·跨文化战略要素评价体系构思 | 第39页 |
·企业跨文化战略要素的设计和选择 | 第39-41页 |
·跨文化管理的战略要素分析 | 第41-45页 |
·精神层战略要素 | 第41-42页 |
·民族要素层 | 第41页 |
·企业要素层 | 第41-42页 |
·管理层战略要素 | 第42-44页 |
·战略制定层 | 第42-43页 |
·战略实施层 | 第43页 |
·企业制度层 | 第43-44页 |
·物质层战略要素 | 第44-45页 |
·企业形象要素 | 第44页 |
·企业产品要素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战略要素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5-66页 |
·问卷调查 | 第45-47页 |
·研究过程 | 第45页 |
·问卷的编制 | 第45-46页 |
·样本群体的分布状况 | 第46-47页 |
·跨文化战略要素评价的权重确定 | 第47-58页 |
·研究方法分析 | 第47-50页 |
·战略要素权重的计算 | 第50-58页 |
·企业跨文化战略要素综合评价 | 第58-6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8-61页 |
·跨文化战略要素模糊综合评价 | 第61-66页 |
·单因素综合评价 | 第61-65页 |
·跨文化战略要素系统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跨文化战略要素整合的对策建议 | 第66-76页 |
·文化融合方式 | 第66-68页 |
·忽略文化差异 | 第66-67页 |
·适应接纳文化差异 | 第67-68页 |
·文化整合以精神层面战略要素为核心 | 第68-72页 |
·民族要素层 | 第68-69页 |
·企业要素层 | 第69-72页 |
·企业道德 | 第69-70页 |
·企业哲学 | 第70页 |
·企业价值观 | 第70-71页 |
·企业精神 | 第71-72页 |
·文化整合以管理层面要素为支撑 | 第72-75页 |
·战略制定层 | 第72-73页 |
·战略实施层 | 第73-74页 |
·企业制度层 | 第74-75页 |
·文化整合以物质层面要素为基础 | 第75-76页 |
·企业形象要素层 | 第75页 |
·产品要素层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研究总结 | 第76页 |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件:调查问卷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