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序言 | 第13-19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灵活就业的理论综述 | 第19-53页 |
一、灵活就业发展的全球背景 | 第19-24页 |
(一) 国际劳工组织的重视和提倡 | 第19-20页 |
(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文化理念的转变 | 第20-21页 |
(三) 灵活就业在国外的发展实践 | 第21-24页 |
二、灵活就业的理论来源 | 第24-30页 |
(一)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 第24-25页 |
(二) 传统就业理论中与灵活就业相关的观点 | 第25-26页 |
(三) 发展经济学中的灵活就业理论 | 第26-29页 |
(四) 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 | 第29-30页 |
三、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提出及界定 | 第30-45页 |
(一) 灵活就业的提出 | 第30-32页 |
(二) 灵活就业的内涵 | 第32-37页 |
(三) 灵活就业的性质 | 第37-39页 |
(四) 灵活就业的结构 | 第39-45页 |
四、灵活就业在转型期中国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概念 | 第45-53页 |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发展及演变 | 第45-47页 |
(二) 灵活就业的相关概念 | 第47-49页 |
(三) 灵活就业与传统正规就业的差别比较 | 第49-51页 |
(四)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法律关系 | 第51-53页 |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 第53-90页 |
一、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意义 | 第53-63页 |
(一)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 | 第53-54页 |
(二) 转型期中国就业与失业形势解析 | 第54-57页 |
(三) 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社会经济效果 | 第57-63页 |
二、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可行性论证 | 第63-71页 |
(一) 灵活就业可行性的理论分析模型 | 第63-68页 |
(二) 灵活就业可行性的实证分析 | 第68-71页 |
三、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71-80页 |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特征分析 | 第71-74页 |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经济结构分析 | 第74-78页 |
(三)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发展空间 | 第78-80页 |
四、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分布及政策解析 | 第80-90页 |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行业、地区分布特点 | 第81-85页 |
(三) 部分省市灵活就业政策解析 | 第85-88页 |
(四) 灵活就业的个案分析----上海市灵活就业的发展 | 第88-90页 |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多维度解析 | 第90-121页 |
一、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 | 第90-95页 |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形成原因 | 第90-92页 |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作用机制 | 第92-95页 |
二、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分析 | 第95-102页 |
(一)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变化 | 第95-97页 |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问题 | 第97-102页 |
三、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联分析 | 第102-110页 |
(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与现状 | 第102-105页 |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灵活就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 第105-106页 |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灵活就业人员与传统正规就业人员的失业风险的差别比较分析 | 第106-108页 |
(四)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灵活就业人员人力投资的形成困境 | 第108-110页 |
四、灵活就业中的雇佣关系外部化问题研究 | 第110-115页 |
(一) 雇佣关系外部化的形式 | 第110-111页 |
(二) 雇佣关系外部化的优势与弊端 | 第111-112页 |
(三) 发展趋势:内、外混合的雇佣模式 | 第112-115页 |
五、转型期中国的灵活就业的规范性发展及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115-121页 |
(一) 灵活就业的规范性发展 | 第115-117页 |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117-121页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121-162页 |
一、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实证分析 | 第121-133页 |
(一) 转型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灵活就业 | 第121-128页 |
(二) 转型期中国下岗、失业工人与灵活就业 | 第128-133页 |
二、对中国现阶段灵活就业规模的初步估算及分析 | 第133-145页 |
(一) 对中国灵活就业规模的初步估计 | 第133-136页 |
(二) 建立模型分析我国灵活就业规模与各种经济指标的相关度 | 第136-142页 |
(三) 对长春市南关区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实证分析 | 第142-145页 |
三、转型期中国构建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 第145-156页 |
(一) 转型期中国建立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意义 | 第146-150页 |
(二) 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调查统计内容 | 第150-152页 |
(三) 关于灵活就业的统计途径及统计方法 | 第152-156页 |
附1: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状况的调查问卷 | 第156-158页 |
附2:关于灵活就业人员个案访谈 | 第158-162页 |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 第162-190页 |
一、关于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62-168页 |
(一) 制度的内涵、分类 | 第162-165页 |
(二) 制度的功能 | 第165-168页 |
二、转型期中国就业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68-174页 |
(一) 中国就业制度的演变及特征 | 第168-171页 |
(二) 现行就业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71-174页 |
三、转型期中国户籍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74-179页 |
(一) 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功能 | 第174-176页 |
(二) 现行户籍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76-179页 |
四、转型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79-182页 |
(一)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 第179-180页 |
(二) 中国现行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模式分析 | 第180-181页 |
(三)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81-182页 |
五、转型期中国教育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82-190页 |
(一)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82-185页 |
(二) 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 第185-186页 |
(三) 现行教育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 第186-190页 |
第六章 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战略选择与思考 | 第190-230页 |
一、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理论导向 | 第190-199页 |
(一) 灵活就业与“体面劳动” | 第190-195页 |
(二) 灵活就业与科学发展观 | 第195-198页 |
(三) 灵活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 第198-199页 |
二、转型期中国在发展战略上重大转变的思考 | 第199-201页 |
(一) 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战略转变 | 第199页 |
(二) 从“单纯GDP 增长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转变 | 第199-200页 |
(三)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 | 第200页 |
(四) 从“笼统公有制主体”向“适应性、差别性、功能性公有制主体”的战略转变 | 第200-201页 |
三、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 第201-216页 |
(一) 制度创新理论 | 第201-202页 |
(二) 转型期制度重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202-204页 |
(三)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就业制度创新 | 第204-208页 |
(四)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户籍制度创新 | 第208-210页 |
(五)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 第210-214页 |
(六)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教育制度创新 | 第214-216页 |
四、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的建立 | 第216-230页 |
(一) 丹麦灵活安全性劳动就业政策分析 | 第217-220页 |
(二) 就业政策的评判与灵活就业政策的制定原则 | 第220-221页 |
(三) 具体对策建议 | 第221-230页 |
结论 | 第230-231页 |
图表细目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0页 |
后记 | 第240-24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41-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