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横摆力矩和主动转向联合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论文的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6-2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汽车动力学模型及其基本理论 | 第23-47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3-39页 |
·汽车动力学模型 | 第23-26页 |
·汽车理想模型 | 第26-28页 |
·轮胎模型 | 第28-36页 |
·制动系统模型 | 第36-39页 |
·基于轮胎非线性的滑移率控制方法 | 第39-41页 |
·轮胎滑移率最优控制 | 第39-40页 |
·汽车转弯制动特性 | 第40-41页 |
·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41-46页 |
·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41-42页 |
·汽车转弯制动特性仿真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汽车转弯工况下制动稳定性控制研究 | 第47-71页 |
·汽车制动稳定性基本理论 | 第47-51页 |
·汽车制动稳定性基本概念 | 第47-49页 |
·汽车制动稳定性控制策略 | 第49-51页 |
·汽车制动稳定性横摆力矩控制模式 | 第51-53页 |
·汽车制动稳定性主动转向控制模式 | 第53-55页 |
·汽车制动稳定性的模糊控制 | 第55-61页 |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第55-56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56-61页 |
·模糊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61-66页 |
·横摆力矩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63-64页 |
·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64-66页 |
·模糊变量论域的在线调整 | 第66页 |
·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66-70页 |
·横摆力矩控制仿真 | 第66-68页 |
·主动转向控制仿真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汽车稳定性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71-108页 |
·汽车稳定性控制基本理论 | 第71-79页 |
·汽车稳定性控制基本原理 | 第71-73页 |
·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 | 第73页 |
·稳定性系统控制模式 | 第73-78页 |
·稳定性系统控制参数 | 第78-79页 |
·汽车稳定性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79-91页 |
·汽车稳定性控制策略 | 第79-83页 |
·横摆力矩控制模式和控制算法 | 第83-86页 |
·横摆力矩前后轮叠加制动控制 | 第86页 |
·主动转向控制模式和控制算法 | 第86-88页 |
·状态观测器和前馈补偿控制器 | 第88-89页 |
·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理想值计算 | 第89-91页 |
·汽车稳定性Fuzzy-PID控制 | 第91-101页 |
·PID控制的原理和特点 | 第91-93页 |
·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 第93-95页 |
·Fuzzy-PID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95-97页 |
·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97-101页 |
·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101-107页 |
·横摆力矩稳定性控制仿真 | 第101-105页 |
·主动转向稳定性控制仿真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汽车稳定性联合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 | 第108-135页 |
·稳定性联合控制系统概况 | 第108-112页 |
·汽车稳定性联合控制基本理论 | 第109-111页 |
·稳定性联合控制理想模型 | 第111-112页 |
·汽车稳定性联合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112-117页 |
·稳定性联合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 | 第112页 |
·稳定性联合控制系统的协调控制模式 | 第112-115页 |
·协调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115-117页 |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117-125页 |
·控制系统相平面稳定性判断 | 第117-119页 |
·控制系统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断 | 第119-122页 |
·控制系统稳定性判断 | 第122-125页 |
·模糊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 第125-129页 |
·模糊控制策略的确定 | 第125-126页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126-129页 |
·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129-134页 |
·角阶跃输入仿真 | 第129-131页 |
·变车道输入仿真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