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及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价值 | 第8-9页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二、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背景 | 第10-12页 |
(一) 剖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是其提出的前提 | 第10-11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1-12页 |
(三) 实施新课程是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2页 |
三、和谐课堂教学的内涵分析 | 第12-17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 和谐 | 第12-14页 |
2. 和谐教学 | 第14页 |
3. 和谐课堂、和谐课堂教学 | 第14-15页 |
(二) 和谐课堂教学的特征 | 第15-17页 |
1. 主导与主体相统一 | 第16页 |
2.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 第16页 |
3.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统一 | 第16页 |
4.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统一 | 第16-17页 |
5. 预设与生成相统一 | 第17页 |
四、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之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 哲学基础 | 第17-18页 |
(二) 心理学基础 | 第18页 |
(三)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8-19页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六) 和谐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五、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原则 | 第22-26页 |
(一)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2-23页 |
(二) 整体性原则 | 第23-24页 |
(三) 发展性原则 | 第24-25页 |
(四) 革新性原则 | 第25-26页 |
(五) 互动性原则 | 第26页 |
六、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 第26-34页 |
(一) 培养和谐课堂教学的意识 | 第27-28页 |
1. 明确进行和谐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 第27页 |
2.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树立自我和谐发展观念 | 第27-28页 |
(二)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 第28-29页 |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28-29页 |
2. 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 第29页 |
(三)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 第29-31页 |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物理环境 | 第30页 |
2.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 第30-31页 |
3. 协调课堂内外环境的关系 | 第31页 |
(四) 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 | 第31-33页 |
1.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 第31-32页 |
2. 实现“教”与“学”诸方面的统一 | 第32-33页 |
(五) 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 第33-34页 |
1. 评价目标多元化 | 第34页 |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34页 |
3. 评价内容多维度 | 第34页 |
4. 评价方法多样化 | 第34页 |
七、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