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区黑潮季节变异及其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黑潮在吕宋海峡形变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南海分支 | 第11-12页 |
| ·南海流套 | 第12-13页 |
| ·黑潮无显著分支进入南海 | 第13页 |
| ·吕宋海峡黑潮形变的动力机制 | 第13-14页 |
| ·本文拟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POM 模式简介 | 第16-27页 |
| ·POM 模式特征 | 第16-17页 |
| ·基本方程描述 | 第17-21页 |
| ·内模态方程组 | 第18-20页 |
| ·外模态方程组 | 第20-21页 |
| ·POM 内外模态之间的数据传递 | 第21页 |
| ·差分格式 | 第21-23页 |
| ·垂向边界条件 | 第23页 |
| ·水平正交曲线的转换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模式基本配置及其验证 | 第27-43页 |
| ·数值计算方案 | 第27-32页 |
| ·数值模式 | 第27-29页 |
| ·模拟海区地形数据处理 | 第29-31页 |
| ·初边值条件 | 第31-32页 |
| ·计算方案 | 第32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验证 | 第32-43页 |
| ·海表面高度(SSH) | 第32-35页 |
| ·上层环流状况 | 第35页 |
| ·中国海主要断面流量验证 | 第35-39页 |
| ·海表面高度异常及其与高度计数据的对比 | 第39-43页 |
| 第四章 源区黑潮季节变异及其动力机制 | 第43-52页 |
| ·北赤道流分岔位置对源区黑潮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北赤道流分岔位置 | 第43-44页 |
| ·吕宋以东断面及北赤道流(NEC)流量 | 第44-45页 |
| ·源区黑潮动力机制研究 | 第45-51页 |
| ·吕宋海峡流量变化 | 第46-47页 |
| ·吕宋海峡上层流场 | 第47-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