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绪论 | 第16-40页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6-22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22-32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32-37页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第37-38页 |
五、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8-40页 |
第一章 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 | 第40-48页 |
第一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萌芽时期(19世纪末-1919)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初创时期(1919-1930)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独立发展时期(1930-1949) | 第43-48页 |
第二章 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 | 第48-62页 |
第一节 高等农业院校的水稻育种机构 | 第48-52页 |
第二节 农事机关内设的水稻育种机构 | 第52-62页 |
第三章 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 第62-100页 |
第一节 近代水稻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 第62-73页 |
第二节 近代的水稻品种检定 | 第73-74页 |
第三节 纯系育种在中国近代的发展 | 第74-81页 |
第四节 近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 | 第81-93页 |
第五节 抗虫育种与抗病育种 | 第93-98页 |
第六节 其它育种方法的初步研究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 | 第100-134页 |
第一节 育种成就 | 第100-116页 |
第二节 良种推广 | 第116-125页 |
第三节 近代重要水稻良种 | 第125-134页 |
第五章 近代水稻品种改良的作用与影响 | 第134-154页 |
第一节 促进了水稻生产 | 第134-145页 |
第二节 推动区域农业开发 | 第145-147页 |
第三节 对现代水稻育种的深远影响 | 第147-154页 |
第六章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 第154-194页 |
第一节 技术推动:遗传育种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突破 | 第154-159页 |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需求拉动:水稻育种科技的诱致性技术变迁 | 第159-168页 |
第三节 强制性技术变迁: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主要路径 | 第168-170页 |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 | 第170-183页 |
第五节 国际转移与技术扩散:水稻育种科技的中外交流 | 第183-194页 |
结语 | 第194-206页 |
一、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特点 | 第194-197页 |
二、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局限与不足 | 第197-200页 |
三、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200-206页 |
附录 近代水稻改良品种一览表 | 第206-216页 |
参考文献 | 第216-228页 |
一、近代文献 | 第216-221页 |
二、现代文献 | 第221-228页 |
致谢 | 第228-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