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20页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60页 |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和休眠 | 第22-26页 |
1. 种子的萌发的概念 | 第22-23页 |
2. 种子休眠的概念 | 第23-24页 |
3. 种子休眠的类型 | 第24-26页 |
·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 | 第24页 |
·种壳休眠和胚休眠 | 第24-25页 |
·强迫休眠和机体休眠 | 第25页 |
·生理休眠、强迫休眠和综合休眠 | 第25-26页 |
4. 种子休眠的生态学意义 | 第26页 |
第二节 种子休眠的机理 | 第26-29页 |
1. 内源激素调控论(三因子学说) | 第26-28页 |
2. 呼吸途径论(磷酸戊糖途径) | 第28页 |
3. 光敏素调控论 | 第28页 |
4. 膜相变化论 | 第28-29页 |
5. 胞质PH值的作用 | 第29页 |
第三节 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 第29-41页 |
1. 种皮 | 第29-30页 |
2. 植物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 | 第30-38页 |
·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第31-35页 |
·赤霉素的发现 | 第31页 |
·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31-33页 |
·赤霉素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脱落酸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第35-38页 |
·脱落酸的发现 | 第35页 |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35页 |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3. 种胚休眠 | 第38-39页 |
4. 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39-41页 |
·温度 | 第40页 |
·光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 第41-44页 |
1. 干燥后熟 | 第41-42页 |
2. 控制温度 | 第42页 |
·低温冷积 | 第42页 |
·变温影响 | 第42页 |
3. 破损种皮 | 第42-43页 |
4. 药剂处理 | 第43-44页 |
第五节 种子休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44-57页 |
1. 种子休眠性遗传特征的复杂性 | 第44页 |
2. 籽粒休眠性在数量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44-46页 |
3. 作物收获前穗发芽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46-47页 |
·作物籽粒休眠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46页 |
·作物穗发芽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46-47页 |
4. 作物种子休眠性和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47-57页 |
·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47-49页 |
·水稻种子休眠性和穗发芽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49-55页 |
·作物种子休眠性和穗发芽抗性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55-57页 |
第六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7-60页 |
第二章 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形成和解除时间的研究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试验材料与种植方法 | 第61-62页 |
·种子不同成熟时期休眠性的测定 | 第62-63页 |
·种子不同贮藏温度、不同贮藏时期休眠性的测定 | 第63页 |
·种子休眠指数的测定方法 | 第63页 |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形成时间及休眠指数的分级标准 | 第63-66页 |
·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形成时间 | 第63-66页 |
·水稻种子休眠指数的分级标准 | 第66页 |
·水稻种子休眠性在室温条件和冷藏及高温处理条件下的解除时间 | 第66-68页 |
·室温贮藏条件下种子休眠指数的变化 | 第66-67页 |
·冷藏条件下种子休眠指数的变化 | 第67页 |
·烘干处理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水稻种子发育成熟阶段休眠性形成和解除时间 | 第68-69页 |
·种子贮藏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水稻稃壳和种皮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研究 | 第7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稻谷与糙米休眠指数的测定 | 第71页 |
·整糙米和破种皮糙米休眠指数的测定 | 第71页 |
·颖壳中发芽抑制物质的生物测试 | 第71-72页 |
·水稻稃壳烘干处理试验 | 第72页 |
·水稻稃壳水浸液抑制发芽作用指标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水稻种子颖壳对休眠指数的影响 | 第72-73页 |
·水稻种子种皮(包括果皮)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水稻不同品种稃壳水浸液对油菜种子发芽率、根长及芽长的影响 | 第74页 |
·水稻不同品种稃壳水浸液对Ⅱ-32B糙米发芽率、根长及芽长的影响 | 第74页 |
·水稻不同品种稃壳50℃高温处理后水浸液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82页 |
·稃壳和种皮(果皮)对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75页 |
·水稻种子稃壳中发芽抑制物质对休眠性影响 | 第75-76页 |
·水稻种子休眠性形成机制的差异 | 第76-82页 |
第四章 籼稻IR112-12及其衍生系Ⅱ112B种子休眠性遗传研究 | 第82-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试验材料 | 第83页 |
·遗传试验设计 | 第83-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4页 |
·亲本休眠指数的多点多年测定 | 第84页 |
·组合Ⅰ、Ⅱ、Ⅲ和Ⅳ不同群体休眠指数的测定及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84页 |
·数据分析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6页 |
·亲本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休眠指数 | 第85页 |
·6世代群体和4世代群体休眠性的遗传分析 | 第85-92页 |
·组合Ⅱ-32B/IR112-12和Ⅱ-32B/Ⅱ112B 6世代群体种子休眠指数的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 第85-86页 |
·组合IR64/龙特浦B和抗85/IR64各世代群体种子休眠指数的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 第86-92页 |
·组合Ⅰ、Ⅱ、Ⅲ、Ⅳ各世代群体种子休眠性的遗传力分析 | 第92页 |
·水稻种子休眠指数与播抽历期等农艺性状的的相关分析 | 第92-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6个水稻品种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特点 | 第96页 |
·亲本休眠性的遗传研究的重要性 | 第96页 |
·水稻种子休眠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线性相关性不大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杂交籼稻亲本种子休眠性与F_1的相关及配合力研究 | 第98-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试验材料 | 第99-100页 |
·亲本材料 | 第99-100页 |
·杂交种组合配制 | 第100页 |
·试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休眠指数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5×5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配组 | 第101页 |
·数据分析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8页 |
·F_1种子休眠性与双亲种子休眠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4页 |
·母本稃壳对F_1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不同休眠程度的不育系及恢复系的休眠性配合力分析 | 第106-108页 |
·F_1种子休眠指数的方差分析 | 第106页 |
·亲本休眠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06-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0页 |
·选育抗穗发芽杂交组合的育种策略 | 第108页 |
·水稻稃壳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籼稻强休眠不育系Ⅱ112A的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 第110-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2页 |
·试验材料 | 第110-111页 |
·遗传试验设计 | 第111页 |
·试验方法 | 第111-112页 |
·不育系Ⅱ112A、Ⅱ-32A调查的农艺性状 | 第111页 |
·组合F_1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111页 |
·数据分析 | 第111-11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3页 |
·Ⅱ112B和Ⅱ112A的选育过程 | 第112-114页 |
·Ⅱ112A和Ⅱ-32A的育性及其它农艺性状比较 | 第114-118页 |
·单株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118-122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118页 |
·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 第118-122页 |
·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18-119页 |
·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19页 |
·播抽历期和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19页 |
·穗、粒、剑叶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19-122页 |
·单株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122页 |
·单株产量与种子休眠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2-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6页 |
·选育强休眠不育系的艰巨性 | 第123-124页 |
·不育系Ⅱ112A利用价值的评价 | 第124页 |
·休眠性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26-130页 |
一、全文结论 | 第126-127页 |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27-128页 |
三、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144-146页 |
附录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