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交易之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概述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14页 |
一、融资融券交易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融资融券交易的信用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之法律关系分析 | 第14-18页 |
一、投资者与证券商之间的委托法律关系 | 第15页 |
二、投资者与证券商之间的借贷法律关系 | 第15-16页 |
三、投资者与证券商之间的信托法律关系 | 第16-18页 |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一、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分析 | 第18-20页 |
二、融资融券交易中风险控制的功能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境外融资融券交易不同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 第22-35页 |
第一节 市场化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 第22-27页 |
一、交易模式 | 第22页 |
二、风险控制手段 | 第22-26页 |
三、对市场化模式下风险控制的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集中授信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 第27-30页 |
一、交易模式 | 第27页 |
二、风险控制手段 | 第27-29页 |
三、对集中授信模式下风险控制的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 第30-33页 |
一、交易模式 | 第30-31页 |
二、风险控制手段 | 第31-32页 |
三、对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下风险控制的分析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出路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对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 第35-36页 |
二、证券市场投资者素质不高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对《试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分析 | 第37-41页 |
一、回避交易模式选择问题 | 第38-39页 |
二、确立的监管体系不完备 | 第39页 |
三、对信托财产的规定前后矛盾 | 第39-40页 |
四、“现金强制构成比例”的缺失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的未来出路 | 第41-44页 |
一、对市场化模式的借鉴 | 第42页 |
二、对集中授信模式与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的借鉴 | 第42-43页 |
三、融资与融券分别运作的未来出路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体系构建 | 第44-62页 |
第一节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的选择 | 第44-47页 |
一、融资交易采相对市场化模式 | 第45-46页 |
二、融券交易采集中授信模式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制度构建 | 第47-62页 |
一、监管制度 | 第47-50页 |
二、融资融券交易资格认定制度 | 第50-54页 |
三、投资者风险控制制度 | 第54-57页 |
四、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制度 | 第57-58页 |
五、证券市场风险控制制度 | 第58-60页 |
六、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制度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