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网络接入定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4页 |
·电信 | 第9-10页 |
·互联互通 | 第10-12页 |
·互联接入费用 | 第12-14页 |
·相关文献的回顾 | 第14-17页 |
·单向接入与有效竞争 | 第14-15页 |
·双向接入与数网竞争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本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单向接入定价与电信市场有效性分析 | 第19-29页 |
·单向接入 | 第19-20页 |
·单向接入定价的原则与方法 | 第20-24页 |
·最优配置原则:边际成本定价 | 第20页 |
·次优配置原则:Ramsey 定价 | 第20-21页 |
·Ramsey 定价的扩展:整体最高限价 | 第21-22页 |
·生产效率原则:有效要素定价 | 第22-23页 |
·资费原则:收入分成定价 | 第23页 |
·后向成本原则:完全分配成本定价 | 第23页 |
·前向成本原则:长期增量成本定价 | 第23-24页 |
·单向接入定价的有效性分析 | 第24-27页 |
·边际成本定价的有效性 | 第24页 |
·Ramsey 定价的有效性 | 第24页 |
·整体最高限价的有效性 | 第24-25页 |
·有效要素定价的有效性 | 第25页 |
·收入分成定价的有效性 | 第25页 |
·完全分配成本定价的有效性 | 第25-26页 |
·长期增量成本定价的有效性 | 第26-27页 |
·主要国家的单向接入定价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电信业双向接入与数网竞争模型 | 第29-45页 |
·双向接入 | 第29-30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0-35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30页 |
·成本结构 | 第30-31页 |
·地址的选择 | 第31-32页 |
·需求结构和市场份额 | 第32-34页 |
·Ramsey 基准 | 第34页 |
·利润构成 | 第34-35页 |
·模型的分析与结论 | 第35-45页 |
·互惠接入条件下的价格竞争 | 第35-36页 |
·均衡的存在性 | 第36-40页 |
·竞争强度的决定因素 | 第40-41页 |
·接入定价是否会形成合谋 | 第41-42页 |
·接入定价:强制规定和协商决定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全业务重组与接入定价分析 | 第45-67页 |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 | 第45-49页 |
·我国网间结算政策及发展趋势 | 第49-55页 |
·我国网间结算办法 | 第49-50页 |
·现行网间结算政策的实际运作效果 | 第50-51页 |
·我国网间结算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4页 |
·我国网间结算政策的发展趋势 | 第54-55页 |
·全业务重组背景下的接入定价分析 | 第55-67页 |
·构建平衡的电信市场结构 | 第55-62页 |
·我国电信市场接入定价方法的选择 | 第62-65页 |
·落实接入政策面临的困难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电信网间互联结算表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