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1、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研究的现状 | 第7-9页 |
2、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3、论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1章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概念、类型及其关系 | 第12-16页 |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基本内涵 | 第12-14页 |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基本类型 | 第14页 |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 第14-16页 |
第2章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与俄苏文艺、左冀文艺形态的关系 | 第16-25页 |
·国际无产阶级文艺思潮与文艺运动 | 第16-17页 |
·俄苏文艺与中国左冀文艺运动 | 第17-20页 |
·俄苏文艺对苏区、延安文艺形态历史建构的影响 | 第20-25页 |
第3章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基本特征 | 第25-35页 |
·鲜明的政治性 | 第25-28页 |
·广泛的群众性 | 第28-31页 |
·独特的民间性 | 第31-35页 |
第4章 从苏区到延安文艺形态建构的基本规律 | 第35-50页 |
·政治理念艺术化 | 第35-39页 |
·艺术行为大众化 | 第39-43页 |
·艺术话语民间化 | 第43-46页 |
·艺术表现广场化 | 第46-50页 |
第5章 苏区、延安文艺形态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 第50-56页 |
·政治性与艺术性水乳交融,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 第51-52页 |
·民间性与大众化有机结合,有助于捉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第52-53页 |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互渗透,有助于增进民族文化的自主创新力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