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初始形态的生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介绍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产品形态的认知与需求因素 | 第15-26页 |
·产品形态认知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形态的知觉与心理 | 第15-16页 |
·形态的认知理论 | 第16-17页 |
·产品形态意识的产生与分类 | 第17-20页 |
·产品形态的界定 | 第17页 |
·产品形态意识的产生 | 第17-18页 |
·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 第18-19页 |
·纯粹形态与几何造型 | 第19-20页 |
·人的需求与产品形态 | 第20-26页 |
·人的生理需求与产品形态 | 第21页 |
·人的安全需求与产品形态 | 第21-22页 |
·人的情感需求与产品形态 | 第22-23页 |
·人的尊重需求与产品形态 | 第23-24页 |
·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与产品形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产品形态的符号性 | 第26-36页 |
·产品形态符号的组织构成及其特征 | 第26-30页 |
·产品形态符号的构成因素 | 第26-28页 |
·产品形态符号的特征分析 | 第28-30页 |
·产品形态符号审美内容 | 第30-32页 |
·造型符号的审美内容 | 第30-31页 |
·材料的审美内容 | 第31-32页 |
·色彩的审美内容 | 第32页 |
·产品形态的符号主题 | 第32-36页 |
·工具类形态符号 | 第32-33页 |
·情感类形态符号 | 第33-34页 |
·文化类形态符号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产品初始形态的生成过程分析 | 第36-51页 |
·空间意识与空间塑造 | 第36-37页 |
·空间意识 | 第36-37页 |
·空间塑造 | 第37页 |
·产品初始形态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分析 | 第37-41页 |
·产品初始形态的组成要素 | 第37-40页 |
·产品初始形态的特点分析 | 第40-41页 |
·产品初始形态生成的基本规律及其生成过程 | 第41-51页 |
·形态的解构、重组 | 第41-42页 |
·形态的简化 | 第42-44页 |
·基础几何形态向产品形态中的过渡 | 第44-48页 |
·从自然形态到产品形态的过渡 | 第48-51页 |
第五章 产品初始形态的生成方法探索 | 第51-63页 |
·设定使用环境 | 第51-53页 |
·初始概念因素的提取 | 第53-54页 |
·概念因素向产品属性的转化 | 第54-56页 |
·产品属性与产品形态符号主题的匹配 | 第56-59页 |
·产品初始形态生成方法总结 | 第59-63页 |
第六章 生成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 第63-73页 |
·项目简介及其相关背景分析 | 第63-64页 |
·主支撑的作用及其构成 | 第63-64页 |
·现有主支撑的形态特点 | 第64页 |
·设定使用情境进行设计定位 | 第64-67页 |
·情境设定 | 第64-65页 |
·现有泵车主支撑的问题分析 | 第65页 |
·设计定位 | 第65-67页 |
·泵车主支撑形态特征的提取 | 第67-68页 |
·泵车主支撑形态的生成 | 第68-73页 |
·运用简化的方法来进行造型元素的提取 | 第68-69页 |
·运用解构、重组的方法来进行主支撑形态的生成 | 第69-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