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缩略词 | 第8-9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5页 |
·杂交水稻耐储藏相关性状 | 第9-11页 |
·脂肪氧合酶活力 | 第9页 |
·品种类型 | 第9-10页 |
·胚乳显微结构 | 第10页 |
·种皮颜色、粒形 | 第10页 |
·内源激素及微量元素含量 | 第10页 |
·种子含水量、环境温湿度 | 第10-11页 |
·O_2/CO_2 | 第11页 |
·收获时间 | 第11页 |
·耐储藏专用型杂交水稻育种材料的取得 | 第11-13页 |
·直接选择法 | 第11-13页 |
·淘汰法 | 第13页 |
·综合筛选法 | 第13页 |
·耐储藏专用型杂交水稻育种探讨 | 第13-15页 |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与耐储藏性关系 | 第13页 |
·利用"多基因聚合法"进行耐储藏专用型杂交水稻育种 | 第13-14页 |
·耐储藏专用型杂交水稻育种的展望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实验材料来源 | 第15页 |
·实验仪器、试剂与药品 | 第15-1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5页 |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15-16页 |
·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 | 第16-23页 |
·实验原理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7-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3页 |
·种质资源的建立 | 第23-25页 |
·种质资源的汇总 | 第23页 |
·种质资源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23-25页 |
·耐储藏性与各性状的关系 | 第25-27页 |
·单因素2水平处理2次重复发芽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页 |
·耐储藏性与各性状的关系分析 | 第25-27页 |
·储后种子生活力与生理因素的关系 | 第27-31页 |
·储后种子生活力与其同功酶活力的关系 | 第27-30页 |
·储后种子生活力与新鲜种子激素含量的关系 | 第30-31页 |
·种质资源的利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3-36页 |
·耐储藏性与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33页 |
·资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33页 |
·同功酶总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及其结果的讨论 | 第33-34页 |
·各类激素含量的测定及其结果的讨论 | 第34-35页 |
·进行耐储藏高产杂交水稻育种的讨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2-43页 |
附录A 附表 | 第43-45页 |
附录B 附图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