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5页 |
|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第9-11页 |
| ·铁路的重要作用 | 第9-10页 |
| ·铁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 ·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 第11-12页 |
| ·铁路行业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坚持科学发展观 | 第13页 |
| ·系统比较法 | 第13页 |
| ·多学科交叉法 | 第13页 |
| ·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 第1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15-22页 |
|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5-16页 |
|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第15页 |
| ·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 | 第15-16页 |
| ·国外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22页 |
| ·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17页 |
|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7-20页 |
| ·新加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22页 |
| 3 铁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问题 | 第22-34页 |
|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 第22-24页 |
|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 第24-26页 |
|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第24页 |
| ·实训设备投入难以到位 | 第24-25页 |
| ·实训场地建设滞后 | 第25-26页 |
| ·课程设置不当影响教学质量 | 第26-28页 |
| ·重知识轻技能 | 第26页 |
| ·重课堂传授轻实地培训 | 第26-27页 |
| ·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 第27页 |
| ·实训效果满意度不高 | 第27页 |
| ·实验设备与实际相差较大 | 第27-28页 |
| ·实训基地难以满足特色专业的需求 | 第28页 |
| ·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 第28-32页 |
|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 第28-29页 |
| ·职称结构不合理 | 第29页 |
| ·双师性质教师短缺 | 第29-31页 |
| ·兼职教师的引进不够规范 | 第31页 |
| ·师资培训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 ·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高职教材数量不足 | 第32页 |
| ·借用本科教材进行内容删减 | 第32-33页 |
| ·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做 | 第33页 |
| ·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 | 第33页 |
| ·部分合编教材或自编教材质量不高 | 第33-34页 |
| 4 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建议 | 第34-50页 |
| ·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 第34-40页 |
| ·尊师重教是铁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 第34-35页 |
| ·"走出去,请进来"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好方法 | 第35-40页 |
| ·加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培养模式改革 | 第40-43页 |
| ·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适应企业需要 | 第41页 |
| ·学院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 第41-42页 |
| ·根据订单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计划 | 第42页 |
| ·根据"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 第42-43页 |
| ·改革考核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 第43-44页 |
|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 第44-46页 |
| ·有目的的建设校内实训室,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 第44-45页 |
| ·合作开发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 第45-46页 |
|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职教特色 | 第46-48页 |
| ·教材建设要突出职教特色 | 第46页 |
| ·教材要体现"三新"特点 | 第46-47页 |
| ·教材要突出"创新"意识 | 第47页 |
| ·突出实用校企联合编写教材 | 第47-48页 |
| ·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学院发展 | 第48-50页 |
| 5 结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