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1 木瓜概述 | 第12-13页 |
| ·木瓜的生长习性 | 第12页 |
| ·木瓜的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 2 串珠霉属的分类及鉴定 | 第13-14页 |
| 3 木瓜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 第14-17页 |
| ·木瓜褐腐病 | 第14页 |
| ·木瓜锈病 | 第14页 |
| ·木瓜斑点落叶病 | 第14-15页 |
| ·木瓜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 第15-17页 |
| ·农业防治 | 第15-16页 |
|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木瓜褐腐病的病原鉴定 | 第19-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 ·木瓜褐腐病病花、病果、病叶的采集,菌株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19-20页 |
| ·木瓜褐腐病病花、病果、病叶的采集 | 第19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19页 |
| ·分离物的纯化 | 第19-20页 |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0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0页 |
|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20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0页 |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0-21页 |
| ·菌落形态、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形态观察 | 第20页 |
| ·形态学鉴定依据 | 第20-21页 |
| ·rDNA-ITS分子鉴定 | 第21-22页 |
| ·菌丝体的培养、收集 | 第21页 |
| ·DNA提取 | 第21页 |
| ·扩增引物 | 第21页 |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21页 |
| ·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23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3-24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3页 |
|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23-24页 |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4-25页 |
| ·病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24-25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5页 |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5-2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木瓜褐腐病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8-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培养性状 | 第28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8页 |
|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 第28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 ·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30页 |
| ·病原菌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30-31页 |
| ·供试植物 | 第30-31页 |
| ·接种方法 | 第31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培养性状观察 | 第31-33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36-37页 |
| ·木瓜褐腐病菌寄主范围研究 | 第3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木瓜褐腐病发生动态调查 | 第39-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调查的地点 | 第39页 |
| ·调查的方法 | 第39-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2007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花发病情况 | 第40页 |
| ·2007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叶片发病情况 | 第40-41页 |
| ·2007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果实发病情况 | 第41-42页 |
| ·2008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花发病情况 | 第42页 |
| ·2008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叶片发病情况 | 第42-43页 |
| ·2008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果实发病情况 | 第43-44页 |
| ·2009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花发病情况 | 第44页 |
| ·2009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叶片发病情况 | 第44-45页 |
| ·2009年不同海拔高度的木瓜果实发病情况 | 第45-46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木瓜褐腐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 第47-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47-48页 |
| ·供试药剂及浓度 | 第47页 |
| ·药剂抑菌作用测定 | 第47-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 ·田间防治技术研究 | 第48-49页 |
| ·试验地 | 第48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 ·调查方法 | 第48-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室内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 第49页 |
| ·田间药剂防治 | 第49-52页 |
| ·木瓜花期的田间药剂试验 | 第49-50页 |
| ·木瓜坐果期的田间药剂试验 | 第50-51页 |
| ·木瓜幼果期的田间药剂试验 | 第51-5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