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1 玄参概述 | 第13-14页 |
| ·玄参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 ·发展玄参生产的意义 | 第13-14页 |
| 2 茎点霉属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茎点霉的分类及鉴定 | 第14-16页 |
| ·茎点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6-17页 |
| 3 玄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 第17-20页 |
| ·玄参斑枯病 | 第17-18页 |
| ·玄参叶斑病 | 第18页 |
| ·玄参轮纹病 | 第18页 |
| ·玄参白绢病 | 第18页 |
| ·玄参病害综合防治 | 第18-20页 |
| ·农业防治 | 第19页 |
| ·化学防治 | 第19-20页 |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玄参叶斑病病原鉴定 | 第21-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玄参叶斑病病叶的采集、菌株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第21页 |
| ·玄参叶斑病病叶的采集 | 第21页 |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1页 |
| ·分离菌株的单孢纯化 | 第21页 |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1-22页 |
| ·玄参的种植 | 第21-22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2页 |
|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22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2页 |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2-23页 |
| ·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形态观察 | 第22-23页 |
| ·形态学鉴定依据 | 第23页 |
| ·rDNA-ITS分子鉴定 | 第23-24页 |
| ·菌丝体的培养、收集 | 第23页 |
| ·DNA提取 | 第23页 |
| ·扩增引物 | 第23页 |
|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23-24页 |
| ·序列分析 | 第2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4-25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5-26页 |
| ·菌丝块接种 | 第25-26页 |
| ·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 | 第26页 |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27页 |
| ·病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26-27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玄参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0-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培养性状 | 第30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30页 |
| ·不同培养基上病菌形态特征观察 | 第30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32-33页 |
| ·病原菌寄主范围的测定 | 第33-34页 |
| ·供试植物 | 第33页 |
| ·接种方法 | 第33-34页 |
| ·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培养性状 | 第34-35页 |
|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测定 | 第40-4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玄参叶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 第45-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病原菌越冬研究 | 第45页 |
| ·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 | 第45-46页 |
|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 | 第45页 |
| ·病害调查 | 第45-46页 |
| ·连作和轮作对玄参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 第46页 |
|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 | 第46页 |
| ·病害调查 | 第46页 |
| ·不同玄参品种田间抗病性评价 | 第46-47页 |
| ·试验地与参试品种 | 第46页 |
| ·病害调查 | 第46-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 ·病原菌越冬研究 | 第47页 |
| ·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 | 第47-49页 |
| ·作和轮作对玄参叶斑病发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玄参品种田间抗病性评价 | 第50-5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玄参叶斑病药剂防治研究 | 第54-5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54-55页 |
| ·供试药剂及浓度 | 第54页 |
| ·药剂抑菌作用测定 | 第54-55页 |
|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 第55-56页 |
|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 | 第55页 |
|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 第55-5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 ·室内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 第56页 |
|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 第56-5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硕士在读期间论文撰写与文章发表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