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1-53页 |
·企业创新理论 | 第21-27页 |
·企业创新的定义和分类 | 第21-23页 |
·企业创新理论研究脉络 | 第23-26页 |
·企业创新过程模式的演变 | 第26-27页 |
·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 第27-51页 |
·企业知识理论、知识管理和知识属性 | 第27-35页 |
·企业网络、网络关系理论与网络分析方法 | 第35-41页 |
·企业吸收能力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第41-47页 |
·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 | 第47-51页 |
·现有研究的评述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51-53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53-75页 |
·研究模型 | 第53-58页 |
·研究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 | 第53-57页 |
·研究模型描述 | 第57-58页 |
·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 | 第58-59页 |
·自变量——外部知识属性 | 第59-64页 |
·中介变量——企业网络特征 | 第64-66页 |
·调节变量——企业吸收能力 | 第66-72页 |
·控制变量——企业组织特征 | 第72-75页 |
第4章 研究方法设计 | 第75-105页 |
·研究方法选择依据 | 第75-76页 |
·研究方法1——计算机仿真 | 第76-92页 |
·仿真模型研究设计 | 第76-79页 |
·仿真模型的基本特征和参数设定 | 第79-89页 |
·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 第89-92页 |
·研究方法2——实证研究 | 第92-105页 |
·调研设计 | 第92-95页 |
·变量的测量 | 第95-102页 |
·研究方法描述 | 第102-105页 |
第5章 知识属性、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计算机仿真 | 第105-124页 |
·仿真参数处理 | 第105-107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7-122页 |
·外部知识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9-113页 |
·企业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 第113-119页 |
·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 第119-122页 |
·仿真分析结果汇总 | 第122-124页 |
第6章 知识属性、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124-172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24-130页 |
·样本企业的组织特征 | 第124-127页 |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127-130页 |
·样本效度及信度检验 | 第130-137页 |
·样本效度分析 | 第130-135页 |
·样本信度检验 | 第135-137页 |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137页 |
·模型分析与评价 | 第137-168页 |
·不同企业组织特征对模型的影响 | 第137-149页 |
·外部知识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149-152页 |
·企业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152-155页 |
·企业网络特征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55-161页 |
·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分析 | 第161-164页 |
·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164-168页 |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 | 第168-172页 |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72-180页 |
·外部知识属性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172-173页 |
·企业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173-176页 |
·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176-178页 |
·企业组织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178页 |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178-180页 |
第8章 研究总结、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180-183页 |
·研究总结和主要创新点 | 第180-182页 |
·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82-183页 |
附录 | 第183-191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183-187页 |
附录2:变量的相关矩阵表 | 第187-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218-21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