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本文体系结构和基本步骤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江苏省区域环境总体分析 | 第20-37页 |
·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定位 | 第20-21页 |
·江苏省三废排放与区域环境综合分析 | 第21-28页 |
·废水排放总量下的江苏省环境综合分析 | 第22-24页 |
·废气排放总量下的江苏省环境综合分析 | 第24-26页 |
·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下的江苏省环境综合分析 | 第26-28页 |
·江苏省三废排放与区域经济综合分析 | 第28-36页 |
·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 第28-31页 |
·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与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 第31-32页 |
·江苏省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 第32-33页 |
·江苏省经济发展和工业三废排放的关系 | 第33-36页 |
·本章综述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生态健康与生态效率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损害分析 | 第37-54页 |
·企业生态性的理论依据 | 第37-44页 |
·生态的涵义与延伸 | 第37页 |
·生态企业的特征 | 第37-38页 |
·企业生态性的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企业的生态性 | 第43-44页 |
·生态健康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损害分析 | 第44-47页 |
·企业生态健康的涵义 | 第44-45页 |
·生态健康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损害 | 第45-47页 |
·企业生态健康的评价方法 | 第47页 |
·生态效率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损害分析 | 第47-54页 |
·企业生态效率的涵义 | 第47-48页 |
·生态效率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损害 | 第48-49页 |
·生态效率的核算 | 第49-54页 |
第四章 企业环境损害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72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想和原则 | 第54-57页 |
·工业生态学理论下的企业环境损害 | 第54-55页 |
·企业环境损害构成的三维特征 | 第55-56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6-57页 |
·企业环境损害评价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基于企业三废排放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页 |
·基于企业生态健康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基于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58-63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9页 |
·指标解释和指标定量的计算方法 | 第59-63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环境损害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3-72页 |
·评价方法概述 | 第63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3-65页 |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判断 | 第65-66页 |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及相关检验 | 第66-70页 |
·江苏省工业体系环境友好度测算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基于企业环境损害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 第72-80页 |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生命周期分析法的概念与特点 | 第72页 |
·生命清单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企业环境损害实证分析 | 第74-78页 |
·企业介绍 | 第74-75页 |
·企业环境损害与对策分析 | 第75-78页 |
·实证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企业减少环境损害的途径研究 | 第80-85页 |
·减少企业对环境损害的“硬件”途径 | 第80-81页 |
·减少企业对环境损害的“软件”途径 | 第81-82页 |
·减少企业对环境损害的“公众社会意识”途径 | 第82-83页 |
·总体政策建议 | 第83-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8页 |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