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深层培养条件及其多糖化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23页 |
·桦褐孔菌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桦褐孔菌的生物特性和药用价值 | 第9-12页 |
·桦褐孔菌的形态学及培养特性研究 | 第9-10页 |
·桦褐孔菌的成分研究 | 第10-11页 |
·桦褐孔菌的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多糖的提取 | 第13页 |
·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 第13-18页 |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18-19页 |
·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9页 |
·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三萜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20页 |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菌种 | 第23页 |
·试剂与原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5页 |
·培养基及种子的制备 | 第24-25页 |
·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 第25页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深层培养条件的优化实验 | 第28-29页 |
·综合优化实验 | 第29-31页 |
·桦褐孔菌的液体深层培养 | 第31页 |
·发酵液中多糖的提取 | 第31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纯化 | 第31-33页 |
·纸层析 | 第33页 |
·多糖的光谱测定 | 第33-34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多糖的化学性质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8页 |
·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 第35页 |
·深层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35-39页 |
·液体深层培养的生长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培养温度 | 第36页 |
·培养基起始pH值 | 第36-37页 |
·摇床转速 | 第37-38页 |
·接种量 | 第38页 |
·装液量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液体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筛选 | 第39-48页 |
·碳源种类和起始碳源浓度的优化 | 第39-40页 |
·氮源种类和起始氮源浓度的优化 | 第40-41页 |
·微量元素的优化 | 第41-42页 |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综合影响 | 第42-48页 |
·优化液体培养的参数变化分析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48-52页 |
·桦褐孔菌发酵液的浓缩 | 第48-49页 |
·脱蛋白与干燥 | 第49-50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分级分离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52-58页 |
·单糖组成 | 第52-5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54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54-56页 |
·化学反应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 结论 | 第58-59页 |
5 展望 | 第59-6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67页 |
8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