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横移及扭转变形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轨道结构的发展 | 第10-11页 |
·轮轨接触造成的钢轨、车轮的磨耗 | 第11-12页 |
·轮轨接触所引起的钢轨变形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钢轨变形力学模型 | 第15-24页 |
·轮轨接触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15-16页 |
·扣件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16-17页 |
·轨底坡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17-19页 |
·部分国外铁路轨底坡的设置情况 | 第18页 |
·我国国铁轨底坡的变迁 | 第18-19页 |
·外轨超高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19-20页 |
·摩擦系数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20页 |
·轨枕间距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20-21页 |
·轨距对钢轨变形的影响 | 第21-22页 |
·轮轨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轮轨接触数值计算的实现 | 第24-39页 |
·轮轨接触的赫兹理论 | 第24-26页 |
·轮轨局部接触应力的赫兹解 | 第26-28页 |
·轮轨接触应力的有限元法 | 第28-36页 |
·接触摩擦单元结点接触应力与结点力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接触面约束条件 | 第30-32页 |
·三维接触单元的等效刚度矩阵和等效荷载向量 | 第32页 |
·坐标转换矩阵 | 第32-34页 |
·数值计算的实现 | 第34-36页 |
·ANSYS有限元法接触理论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钢轨横移及扭转变形分析方法 | 第39-48页 |
·基本单元介绍 | 第39-40页 |
·面—面接触单元 | 第40-43页 |
·面—面接触特点 | 第40页 |
·面—面接触一般选项设置 | 第40页 |
·面—面接触分析步骤 | 第40-42页 |
·面—面接触高级选项设置 | 第42-43页 |
·基本参数设置 | 第43-46页 |
·基本假定 | 第43-44页 |
·钢轨的选取 | 第44页 |
·车轮的选取 | 第44-46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各参数对钢轨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48-67页 |
·各参数对钢轨横向变形的影响 | 第48-59页 |
·轮轨作用力对钢轨横向变形的影响 | 第48-51页 |
·扣件对钢轨横向变形的影响 | 第51-54页 |
·轨底坡对钢轨横向变形的影响 | 第54-56页 |
·摩擦系数大小对横向变形的影响 | 第56-57页 |
·轨枕间距对钢轨横向变形的影响 | 第57-59页 |
·各参数对钢轨扭转变形的影响 | 第59-66页 |
·轮轨作用力对钢轨扭转变形的影响 | 第59-60页 |
·扣件对钢轨扭转变形的影响 | 第60-63页 |
·轨底坡的大小对钢轨扭转变形的影响 | 第63-64页 |
·钢轨摩擦系数大小对扭转变形的影响 | 第64-65页 |
·轨枕间距对钢轨扭转变形的影响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