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 ·鳗弧菌的致病机理 | 第9-15页 |
| ·细菌粘附和入侵作用 | 第9-10页 |
| ·鞭毛 | 第9页 |
| ·菌毛 | 第9-10页 |
| ·外膜蛋白 | 第10页 |
| ·铁吸收系统 | 第10-11页 |
| ·溶血素和脂多糖 | 第11-12页 |
| ·溶血素 | 第11页 |
| ·脂多糖 | 第11-12页 |
| ·胞外蛋白酶 | 第12-13页 |
| ·六型分泌系统 | 第13-14页 |
| ·其他鳗弧菌毒力基因的鉴定 | 第14页 |
| ·毒力因子的调节 | 第14-15页 |
| ·RpoS 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RpoS 简介 | 第15-16页 |
| ·RpoS 的分布和系统进化 | 第16-17页 |
| ·RpoS 表达的调控 | 第17-18页 |
| ·转录水平的调控 | 第17-18页 |
| ·翻译水平的调控 | 第18页 |
| ·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 第18页 |
| ·RpoS 参与的调控反应 | 第18-20页 |
| ·酸应激 | 第18页 |
| ·氧化应激 | 第18-19页 |
| ·厌氧生长 | 第19页 |
| ·生物被膜的形成 | 第19页 |
| ·RpoS 的负调控 | 第19页 |
| ·RpoS 识别的启动子序列特征 | 第19-20页 |
| ·RpoS 在对数期的调控作用 | 第20页 |
|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鳗弧菌rpoS 基因缺失突变株和互补株的构建 | 第21-34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21-23页 |
| ·细菌和质粒 | 第21-22页 |
| ·引物 | 第22页 |
| ·培养条件 | 第22-23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 ·鳗弧菌rpoS 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23页 |
| ·rpoS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3-29页 |
| ·rpoS 缺失互补株的构建 | 第29-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 ·rpoS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页 |
| ·rpoS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2页 |
| ·rpoS 缺失互补株的构建 | 第32-33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鳗弧菌rpoS 在抗逆、毒力和蛋白酶产生中的作用 | 第34-48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 ·攻毒实验 | 第35页 |
| ·泳动性的检测 | 第35-36页 |
| ·鳗弧菌对各种抗逆因子的耐受程度 | 第36-37页 |
| ·42℃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 ·渗透压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 ·乙醇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 ·H_2O_2 对细菌存活力的影响 | 第37页 |
| ·鳗弧菌明胶和酪蛋白利用实验 | 第37-38页 |
| ·明胶酶活性的检测 | 第37页 |
| ·酪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 第37-38页 |
| ·鳗弧菌胞外产物酶活及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 ·ECP 的提取 | 第38页 |
| ·ECP 酶活的测定 | 第38页 |
| ·ECP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 ·实验结果 | 第39-46页 |
| ·鳗弧菌在体外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 第39页 |
| ·毒力实验 | 第39-40页 |
| ·鳗弧菌泳动性的检测 | 第40-41页 |
| ·不同环境因子对鳗弧菌存活的的影响 | 第41-44页 |
| ·42℃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41页 |
| ·渗透压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乙醇鳗弧菌对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 ·H_2O_2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 ·鳗弧菌对明胶和酪蛋白利用的检测 | 第44-45页 |
| ·明胶利用 | 第44-45页 |
| ·酪蛋白利用 | 第45页 |
| ·胞外产物(ECP)的检测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 参与和发表的文章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