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7页 |
| 第一节 海洋古菌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 第10-21页 |
| 1 海洋古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深海环境特征 | 第10-11页 |
| ·古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海洋古菌的多样性 | 第12-14页 |
| ·海洋古菌研究现状及热点 | 第14-17页 |
| 2 海洋古菌的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原位研究 | 第17页 |
| ·分离培养法 | 第17-18页 |
| ·脂类分子标志物研究 | 第18页 |
| ·~(13)C 同位素分析 | 第18-19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节 甲烷厌氧氧化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1 甲烷厌氧氧化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甲烷厌氧氧化在调控甲烷收支平衡和缓解温室效应中的意义 | 第21-22页 |
| ·甲烷厌氧氧化在海洋碳、硫循环中的意义 | 第22页 |
| 2 甲烷厌氧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第三节 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区与东海内陆架环境特点 | 第24-26页 |
| 1 海洋中的冷泉 | 第24-25页 |
| 2 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区环境特征 | 第25-26页 |
| 3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环境特点 | 第26页 |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材料方法 | 第27-38页 |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7-29页 |
|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 ·基因文库建立 | 第29-34页 |
| ·基因文库克隆及序列测定 | 第34-35页 |
| ·基因序列的统计学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区参与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38-60页 |
| 1 实验结果 | 第38-53页 |
| ·样品环境因子 | 第38页 |
| ·克隆文库的统计学分析 | 第38-46页 |
| ·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53页 |
| 2 讨论 | 第53-58页 |
| ·mcrA 与古菌16S rRNA 基因系统进化树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 ·甲烷厌氧氧化古菌与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共生关系 | 第54-55页 |
| ·其他可能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有关的古菌 | 第55页 |
| ·甲烷厌氧氧化古菌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 第55-57页 |
| ·UniFrac 聚类分析 | 第57-58页 |
| 3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古菌群落垂向分布特征 | 第60-68页 |
| 1 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 ·样品环境因子 | 第60页 |
| ·克隆文库的统计学分析 | 第60-62页 |
| ·古菌16S rRNA 基因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62-65页 |
| 2 讨论 | 第65-67页 |
| ·基因文库方法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优缺点 | 第65-66页 |
|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古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第66页 |
|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古菌群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 3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鄂霍次克海天然气水合物区与东海内陆架古菌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68-71页 |
| 1 甲烷厌氧氧化古菌类群和数量差别 | 第68-69页 |
| 2 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别 | 第69页 |
| 3 影响古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 附录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