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中间偃麦草抗病相关基因TiERF1与TiDPK1的分离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第14-16页
     ·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第14页
     ·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的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第14-16页
     ·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模式与结构特点第16页
   ·植物抗病相关ERF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植物LRR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LRR-RLK的亚结构域特征第18页
     ·LRR-RLK的生物学功能第18-19页
     ·LRR-RLK的研究展望第19页
   ·小麦抗纹枯病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种类及致病力第19-20页
     ·小麦纹枯病害发生的症状、规律及影响因素第20-21页
     ·小麦对纹枯病的抗病机理与抗病遗传第21页
   ·小麦抗黄矮病的研究进展第21-24页
     ·小麦黄矮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气候条件第21-22页
     ·大麦黄矮病毒的结构和传播特性第22-23页
     ·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基因的研究与利用第23-24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TiERF1转录因子的特性分析第26-35页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材料第26-27页
     ·方法第27-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TiERF1基因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30-31页
     ·酵母报告子/效应子菌株的获得第31页
     ·TiERF1与GCC-box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及转录激活活性的定性分析第31页
     ·TiERF1转录激活域缺失突变效应子载体的构建及转化酵母第31-32页
     ·TiERF1△AD转录激活活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第32-33页
   ·讨论第33-35页
第三章 TiERF1转录因子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分析第35-45页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材料第35-36页
     ·方法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转TiERF1基因小麦的PCR扩增检测分析第37-38页
     ·转TiERF1基因小麦的Southern杂交检测分析第38-39页
     ·转TiERF1基因小麦中TiERF1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第39页
     ·转TiERF1基因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第39-40页
     ·转TiERF1基因小麦中下游PR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第40-41页
     ·外源激素处理后TiERF1和PR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第41-43页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TiDPK1基因的分离和鉴定第45-59页
   ·材料与方法第45-50页
     ·材料第45-47页
     ·方法第47-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TiDPK1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第50-51页
     ·TiDPK1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第51-53页
     ·TiDPK1基因特异标记引物的开发第53-54页
     ·TiDPK1基因的Southern杂交染色体定位分析第54-55页
     ·利用BSMV-VIGS使抗黄矮病材料中TiDPK1基因表达沉默第55-56页
   ·讨论第56-59页
第五章 TiDPK1蛋白激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第59-75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4页
     ·材料第59-61页
     ·方法第61-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3页
     ·TiDPK1的亚细胞定位第64-65页
     ·GST-TiDPK1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回收第65-67页
     ·TiDPK1的蛋白激酶自磷酸化活性分析第67-68页
     ·酵母双杂交分析TiDPK1与BYDV外壳蛋白的互作第68-71页
     ·TiDPK1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第71-73页
   ·讨论第73-75页
第六章 TiDPK1蛋白激酶的功能分析第75-89页
   ·材料与方法第75-79页
     ·材料第75-76页
     ·方法第76-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7页
     ·过量表达TiDPK1转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小麦转化第79页
     ·RNA干扰TiDPK1转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小麦转化第79-80页
     ·过量表达TiDPK1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与黄矮病抗性分析第80-83页
     ·RNA干扰TiDPK1转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与黄矮病抗性分析第83-87页
   ·讨论第87-89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第89-91页
   ·全文结论第89-90页
   ·全文创新点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作者简历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和硅含量QTL分析
下一篇:转ABP9基因小麦纯合株系的创制与干旱、低氮逆境的抗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