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和硅含量QTL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QTL 定位群体第15-16页
     ·初级定位群体第16页
     ·次级定位群体第16页
   ·QTL 上位性研究第16-19页
     ·初级定位群体中的上位性检测第17页
     ·次级定位群体中上位性的检测第17-19页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遗传学研究第19-22页
     ·水稻产量三要素第19页
     ·基于自然变异水稻产量性状QTL 的精细定位与克隆第19-22页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分子调控机制第22页
   ·水稻硅营养的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第22-26页
     ·水稻对硅营养的吸收与运输特点第22-23页
     ·硅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第23-24页
     ·硅对水稻生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增强作用第24-25页
     ·水稻硅的遗传学研究第25-26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水稻硅含量QTL qHUS6.1 对不同组织硅含量的作用第27-34页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水稻材料第27-28页
     ·性状考察和数据分析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3 套近等基因系的谷壳、剑叶和茎秆硅含量表型分布和变异第29-30页
     ·qHUS6.1 对水稻不同组织硅含量遗传作用的验证与效应分析第30-32页
   ·讨论第32-34页
第三章 水稻第6 染色体短臂RM111-RM19784 区间总粒数QTL 的分解第34-42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实验材料第34-35页
     ·DNA 提取第35页
     ·分子标记检测第35-36页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第36页
     ·数据分析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应用F_2 群体对RM111-RM19784 区间总粒数QTL 的分解第37-39页
     ·应用近等基因系对2 个每穗总粒数QTLs 的验证第39页
   ·讨论第39-42页
第四章 以珍汕97B 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构建第42-47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水稻材料的构建第42页
     ·DNA 提取和分子标记检测第42-44页
     ·田间试验第44页
     ·数据分析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45页
   ·讨论第45-47页
第五章 水稻第6 染色体短臂产量和硅含量QTLs 的效应分析和上位性研究第47-58页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水稻材料第47页
     ·田间试验和性状考察第47-48页
     ·数据分析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2 个BC_2F_4 群体的表型变异与相关性分析第48-51页
     ·利用BC_2F_4 近等基因系群体对水稻产量性状和硅含量的遗传学效应验证第51-55页
     ·2 个多效区段之间对水稻8 个考察性状的上位性检测第55页
   ·讨论第55-58页
第六章 结论第58-60页
   ·qHU56.1 是一个同时控制成熟期水稻不同组织硅含量的 QTL第58页
   ·第6 染色体短臂 RM111-RM19784 区间存在2 个主要控制总粒数的QTL第58页
   ·第6 染色体短臂 RM469-RM6917 和 RM3438-Si9337 两个区段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遗传分解
下一篇:中间偃麦草抗病相关基因TiERF1与TiDPK1的分离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