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次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残余应力消除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6-19页 |
·残余应力的产生 | 第16-17页 |
·残余应力的分类 | 第17-18页 |
·残余应力消除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残余应力消除技术和测量方法的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残余应力消除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9-22页 |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的研究 | 第22-24页 |
·国内外电脉冲处理改善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概况 | 第24-28页 |
·电脉冲细化液态合金凝固组织的研究 | 第25页 |
·电致塑性效应和电致超塑性效应的研究 | 第25-28页 |
·电脉冲用于裂纹止裂和修复的研究 | 第28页 |
·电脉冲用于非晶合金的防脆处理及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 | 第28页 |
·电脉冲时效技术消除残余应力方法的提出 | 第28-30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2 基于电致位错动力学的电脉冲时效微观机理研究 | 第32-44页 |
·引言 | 第32页 |
·位错的组态与模型分析 | 第32-35页 |
·位错与柏氏矢量 | 第32-33页 |
·位错的组态形式 | 第33-34页 |
·连续介质模型和点阵模型分析 | 第34页 |
·位错对金属材料电学性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基于位错动力学的材料强化分析 | 第35-39页 |
·残余应力的微观表象 | 第35-36页 |
·受阻位错塞积群运动所需克服的微观阻力 | 第36-38页 |
·材料强化的流变应力计算 | 第38-39页 |
·电物理场产生的微观作用效应 | 第39-41页 |
·Joule热效应引起的瞬时热压应力 | 第39页 |
·漂移电子对位错的电子风力 | 第39-41页 |
·电脉冲法消除残余应力的微观作用条件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3 小孔法中校准系数有限元标定和逐层钻孔测量技术的研究 | 第44-62页 |
·引言 | 第44页 |
·小孔法中校准系数a和b的有限元数值标定技术 | 第44-50页 |
·传统的拉伸实验标定校准系数的原理 | 第45页 |
·校准系数a和b的有限元数值标定方法 | 第45-47页 |
·薄试样钻通孔的标定结果 | 第47-48页 |
·厚试样钻盲孔的标定结果 | 第48-50页 |
·逐层钻孔测量构建非均匀残余应力的研究 | 第50-58页 |
·逐层钻孔测量非均匀残余应力的原理 | 第52页 |
·分步逐层钻孔的校准系数矩阵a_(ni)和b_(ni) | 第52-53页 |
·逐层钻孔构建非均匀残余应力场 | 第53-55页 |
·分层加载技术的实现 | 第55-56页 |
·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校准系数矩阵a_(ni)和b_(ni)的标定结果 | 第57-58页 |
·小孔法直接钻孔和逐层钻孔测量残余应力的测试对比 | 第58-60页 |
·实验试样的制备 | 第58-59页 |
·残余应力测试结果比较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基于电容器储能放电的电脉冲时效装置的研制 | 第62-78页 |
·引言 | 第62页 |
·电容储能放电技术分析 | 第62-64页 |
·电容放电回路的等效电路分析 | 第62-63页 |
·放电回路参数对脉冲电流的影响 | 第63-64页 |
·技术方案和性能指标 | 第64-66页 |
·技术方案 | 第64-65页 |
·主要性能指标 | 第65-66页 |
·主要元器件的计算选型及设计 | 第66-69页 |
·储能高压脉冲电容器 | 第66页 |
·放电功率开关 | 第66-67页 |
·脉冲电流采集器 | 第67-68页 |
·其它主要元器件 | 第68-69页 |
·减小放电回路电感的措施 | 第69页 |
·全自动充放电开关主控单元的实现 | 第69-72页 |
·主控单元的功能要求 | 第69-70页 |
·基于单片机的主控单元设计 | 第70-72页 |
·电脉冲发生装置产生脉冲电流的实验测试 | 第72-76页 |
·实验试样制备 | 第72页 |
·典型脉冲电流的测试采集 | 第72页 |
·影响脉冲电流的主要回路参数分析 | 第72-73页 |
·单电容放电时脉冲电流特性的测试 | 第73-74页 |
·双电容放电时脉冲电流特性的测试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电脉冲法消除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 | 第78-96页 |
·引言 | 第78页 |
·实验材料和试样制备 | 第78-79页 |
·实验材料和试样尺寸 | 第78-79页 |
·试样淬火产生预应力 | 第79页 |
·电脉冲法消除残余应力的实验设计 | 第79-83页 |
·实验系统的建立 | 第79-80页 |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81页 |
·影响电脉冲时效效果的四个电参数 | 第81页 |
·小孔法定量测试构建试样内部的残余应力 | 第81-83页 |
·电脉冲法消除残余应力的实验结果 | 第83-87页 |
·淬火试样中初始残余应力的测量 | 第83页 |
·电流峰值和脉冲宽度对电脉冲时效效果的影响 | 第83-84页 |
·脉冲重复频率对电脉冲时效效果的影响 | 第84-86页 |
·电脉冲时效次数对电脉冲时效效果的影响 | 第86-87页 |
·电脉冲时效对微细观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87-90页 |
·金相组织检测分析 | 第87-90页 |
·显微硬度测试 | 第90页 |
·电脉冲时效过程中试样温升和脉冲电流的变化研究 | 第90-93页 |
·试样温升的测量及分析 | 第90-92页 |
·脉冲电流的采集及分析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6 基于多元函数逼近的电参数法定量评价技术研究 | 第96-114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电参数法定量评价技术的理论模型 | 第97-99页 |
·基于多元函数逼近的电参数法评价模型 | 第97页 |
·电参数法定量评价模型的推导 | 第97-99页 |
·电参数法定量评价模型的实验构建 | 第99-105页 |
·实验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 第99-102页 |
·电参数法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02-104页 |
·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检验 | 第104-105页 |
·电脉冲时效效果随各电参数的变化关系研究 | 第105-113页 |
·独立电参数对电脉冲时效效果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复合电参数对电脉冲时效效果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电脉冲时效效果随各电参数的变化关系分析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照片资料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历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