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学论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左传》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注释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左传》的文学溯源 | 第21-64页 |
第一节 世族的衰落与士族的兴起 | 第21-35页 |
一、西周礼制与青铜乐歌 | 第21-27页 |
二、诸侯争霸与“王官失学” | 第27-30页 |
三、“学在四夷”与选贤任能 | 第30-35页 |
第二节 文化典籍的滴沥哺育 | 第35-46页 |
一、《周易》之思 | 第35-39页 |
二、《尚书》之体 | 第39-42页 |
三、《诗经》之用 | 第42-46页 |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文学活动 | 第46-59页 |
一、占卜之风 | 第46-50页 |
二、赋诗之趣 | 第50-55页 |
三、应对之巧 | 第55-59页 |
注释 | 第59-64页 |
第三章 《左传》的文学思想 | 第64-96页 |
第一节 “立言”与“不朽” | 第64-77页 |
一、史官职责与士人理想 | 第64-69页 |
二、“立言”的胆识 | 第69-73页 |
三、诗言志 | 第73-77页 |
第二节 “礼”之捍卫 | 第77-86页 |
一、“礼崩乐坏” | 第77-82页 |
二、崇礼重道 | 第82-86页 |
第三节 忠于内心 | 第86-93页 |
一、经史之辨 | 第86-89页 |
二、“有经无传”与“有传无经” | 第89-93页 |
注释 | 第93-96页 |
第四章 《左传》的文学体式 | 第96-124页 |
第一节 线性时间和非线性叙述 | 第96-104页 |
一、编年体制与锁链结构 | 第96-100页 |
二、多维叙述 | 第100-104页 |
第二节 史之“实”与文之“虚” | 第104-113页 |
一、秉笔直书与良史之才 | 第104-109页 |
二、“史”中之“文”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君子之言与教化之功 | 第113-122页 |
一、“君子曰”的指涉 | 第114-117页 |
二、“君子曰”的价值 | 第117-122页 |
注释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左传》的文学修辞 | 第124-154页 |
第一节 春秋笔法 | 第124-131页 |
一、“五例”之名 | 第124-128页 |
二、“五例”之实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骈散相间 | 第131-140页 |
一、散句与骈句 | 第131-136页 |
二、骈散之错综与融合 | 第136-140页 |
第三节 社交辞令 | 第140-151页 |
一、辞令之文体 | 第140-146页 |
二、辞令之功效 | 第146-151页 |
注释 | 第151-154页 |
第六章 《左传》的人物呈现:男性篇 | 第154-191页 |
第一节 天子与诸侯 | 第154-169页 |
一、天子群像 | 第154-158页 |
二、霸主风采 | 第158-164页 |
三、诸侯剪影 | 第164-169页 |
第二节 权臣与贵胄 | 第169-180页 |
一、贤能之人 | 第169-173页 |
二、奸佞之辈 | 第173-177页 |
三、复杂人格 | 第177-180页 |
第三节 文武之士 | 第180-188页 |
一、文士之韬 | 第180-184页 |
二、武士之勇 | 第184-188页 |
注释 | 第188-191页 |
第七章 《左传》的人物呈现:女性篇 | 第191-217页 |
第一节 为人女/妹者的率性长歌 | 第191-197页 |
一、情感化的个人生存 | 第191-195页 |
二、嫁衣下的家国背负 | 第195-197页 |
第二节 为人妇者的岁月感喟 | 第197-205页 |
一、对婚姻的顺应与发明 | 第197-200页 |
二、“重耳之亡”的路上风景 | 第200-202页 |
三、因美艳而被“物化” | 第202-205页 |
第三节 为人母者的风雨低吟 | 第205-215页 |
一、“母爱”与“母权”羽翼下的权力之争 | 第205-208页 |
二、寡母们的性之苦闷 | 第208-215页 |
注释 | 第215-217页 |
第八章 《左传》的战争演绎 | 第217-246页 |
第一节 左氏的战争立场 | 第217-226页 |
一、“民本”思想 | 第218-222页 |
二、“崇霸”意识 | 第222-226页 |
第二节 计谋与机变 | 第226-235页 |
一、战之前后 | 第226-230页 |
二、战中之变 | 第230-235页 |
第三节 “避犯”与“闲笔” | 第235-244页 |
一、“避犯”之功 | 第235-239页 |
二、“闲笔”之能 | 第239-244页 |
注释 | 第244-246页 |
第九章 《左传》的文学地位 | 第246-267页 |
第一节 史传文学之源 | 第246-252页 |
一、实录之法 | 第246-248页 |
二、劝惩之念 | 第248-250页 |
三、激切之情 | 第250-252页 |
第二节 散文义法之范 | 第252-258页 |
一、取舍有法 | 第252-254页 |
二、张弛有度 | 第254-256页 |
三、破立有节 | 第256-258页 |
第三节 古典小说之本 | 第258-265页 |
一、题材:现实与神异 | 第258-260页 |
二、叙事:全知视角 | 第260-262页 |
三、表意:含蓄与犀利 | 第262-265页 |
注释 | 第265-267页 |
结语 | 第267-269页 |
参考文献 | 第269-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278-279页 |
致谢 | 第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