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四、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五、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3页 |
注释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工人阶级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 | 第25-35页 |
一、工人阶级先进性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 第25-27页 |
(一) 工人阶级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源头 | 第25-26页 |
(二) 工人阶级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基础 | 第26-27页 |
二、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 第27-33页 |
(一)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集中表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27-28页 |
(二) 党始终作为"三个代表"集中表现了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28-33页 |
三、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基础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人对工人阶级先进性及相关问题阐述 | 第35-53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地位 | 第35-40页 |
(一) 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及其阶级意识 | 第35-38页 |
(二)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 第38-40页 |
二、列宁论工人阶级先进性及地位 | 第40-44页 |
(一) 工人阶级是现代化大生产中产生的最先进的革命阶级 | 第40-41页 |
(二) 工人阶级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 第41-42页 |
(三) 工人阶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 | 第42页 |
(四) 工人阶级富于牺牲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 | 第42-43页 |
(五) 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发展 | 第43-44页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工人阶级先进性及地位作用的论述 | 第44-51页 |
(一) 毛泽东论工人阶级先进性及地位作用 | 第44-47页 |
(二) 邓小平论工人阶级靠得住和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 | 第47-49页 |
(三) 江泽民论工人阶级使命地位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第49-51页 |
(四) 胡锦涛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 第51页 |
注释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历史考察 | 第53-65页 |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 第53-55页 |
二、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源于工人阶级的固有属性 | 第55-59页 |
(一) 工人阶级先进性与阶级性是统一的 | 第55-56页 |
(二) 工人阶级在提高觉悟开展斗争中愈来愈充分发挥先进性 | 第56-59页 |
三、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展现与发展 | 第59-64页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60-61页 |
(二)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61-63页 |
(三) 改革开放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 第65-77页 |
一、当代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 | 第65-66页 |
二、当代工人阶级队伍结构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 第66-68页 |
三、当代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 第68-69页 |
四、当代工人阶级劳动方式由工业主导转向知识主导 | 第69-70页 |
五、当代工人阶级社会角色由无产者转变为有产者 | 第70-71页 |
六、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 第71-76页 |
(一) 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思想的积极变化 | 第71-74页 |
(二) 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思想的消极变化 | 第74-76页 |
注释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现实考量 | 第77-106页 |
一、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点 | 第77-85页 |
(一) 辩证认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77-80页 |
(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动力和源泉 | 第80-83页 |
(三) 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是衡量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 第83-85页 |
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具体表现 | 第85-92页 |
(一)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在经济建设中表现 | 第85-87页 |
(二)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文化表现 | 第87-89页 |
(三)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政治表现 | 第89-92页 |
三、当代工人阶级若干阶层、群体的先进性体现 | 第92-97页 |
(一) 知识分子阶层的先进性体现 | 第92-94页 |
(二) 产业工人的先进性体现 | 第94-95页 |
(三) 国家公务人员的先进性体现 | 第95-96页 |
(四) 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先进性体现 | 第96-97页 |
四、当前影响工人阶级先进性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 | 第97-102页 |
(一) 产业工人地位降低 | 第98-99页 |
(二) 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 第99页 |
(三) 部分成员阶级主体意识淡化甚至削弱 | 第99-101页 |
(四) 西方主流文化意识的强势渗透 | 第101-102页 |
五、保持和发展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 第102-104页 |
(一)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党执政地位的迫切要求 | 第102页 |
(二) 提升部分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迫切要求 | 第102-103页 |
(三) 抵御西方主流文化意识强势渗透的迫切要求 | 第103-104页 |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 第104页 |
注释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保持和发展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思考 | 第106-122页 |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引导 | 第106-108页 |
(一) 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 第106-107页 |
(二) 加强党对工人阶级的教育引导 | 第107页 |
(三)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提高工人阶级主体意识 | 第107-108页 |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充分发挥 | 第108-110页 |
(一) 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带动示范作用 | 第108-109页 |
(二)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巩固增强阶级基础 | 第109-110页 |
三、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 第110-117页 |
(一) 强化先进阶级使命感提高工人阶级队伍整体素质 | 第110-112页 |
(二) 整合和扩大与知识经济相联系的工人阶级新群体 | 第112-113页 |
(三) 构建和谐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工人阶级内部矛盾 | 第113-115页 |
(四) 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 | 第115-117页 |
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工人阶级先进性提供精神保障 | 第117-119页 |
(一)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抵御西方主流文化对工人阶级的渗透 | 第117-118页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 | 第118-119页 |
五、充分发挥工会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发挥 | 第119-120页 |
注释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