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仪器条件对近红外光谱无创生化检测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无创生化检测的意义第12-13页
   ·无创生化检测的研究方法第13-16页
   ·近红外无创生化检测的研究现状第16-21页
     ·血液等液体样品的分析第16-19页
     ·无创检测的研究第19-20页
     ·无创测量系统的搭建第20-21页
   ·近红外无创生化检测的主要挑战第21-22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2-24页
第2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基本理论第24-32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第24-25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第25-26页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第26-27页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及回归分析方法第27-31页
   ·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近红外无创生化检测对光谱仪器的要求第32-42页
   ·生化成分信号的基本特性第32-37页
     ·血液中生化成分的吸收特征第32-36页
     ·干扰因素第36-37页
   ·无创生化检测信号对仪器灵敏度的要求第37-38页
   ·人体特点对于测量方式时间性的要求第38-40页
   ·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通用光谱仪的特点与现状第42-64页
   ·傅里叶变换型光谱仪第42-52页
     ·傅里叶光谱仪原理与性能测试第42-48页
     ·人体特点对傅里叶光谱仪测量结果的影响第48-52页
   ·光栅扫描型光谱仪第52-57页
     ·光栅光谱仪原理与性能测试第52-54页
     ·人体特点对光栅扫描型光谱仪的影响第54-57页
   ·光栅固定型光谱仪第57-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光谱采集系统参数的影响与选择第64-84页
   ·系统工作波段对生化指标预测模型结果的影响第64-68页
   ·预测模型使用光谱区间宽度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第68-77页
     ·建模光谱宽度的选取方法与分析结果第68-74页
     ·建模宽度的选取方法与iPLS 算法的比较第74-77页
   ·系统的光谱带宽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第77-81页
   ·小结第81-84页
第6章 光谱采集系统搭建与测试第84-108页
   ·系统光源的选择第84-87页
   ·系统探测器的选择第87-89页
   ·系统放大电路的设计第89-94页
   ·系统分光组件的设计第94-99页
     ·分光组件原理第94-98页
     ·分光组件的设计第98-99页
   ·系统采集软件的设计第99-101页
   ·光谱系统性能测试第101-105页
   ·小结第105-108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8-112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108-109页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09-110页
   ·下一步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0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20-122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nO纳米线紫外探测器的制作及其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金属配合物功能材料合成及光学传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