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5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8页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23页
 三、研究意义第23页
 四、方法与路线第23-25页
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与基础理论第25-43页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与内涵与特征第25-29页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第25-28页
  二、区域协调发展内容第28-29页
  三、区域协调发展特征第29页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划分第29-31页
  一、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第30-31页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级阶段第31页
  三、区域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第31页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第31-43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1-34页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第34-36页
  三、区域外部性理论第36-37页
  四、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37-39页
  五、区域开发理论第39-41页
  六、其他相关理论第41-43页
第二章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第43-74页
 第一节 经济和生态环境关系分析第43-51页
  一、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第43-46页
  二、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分析第46-50页
  三、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两难权衡第50-51页
 第二节 区域关系分析第51-66页
  一、经济关联第51-57页
  二、生态环境影响第57-58页
  三、区域关系的表现形式第58-66页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原则第66-67页
  一、非损他原则第66页
  二、公正原则第66页
  三、合作原则第66-67页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第67页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第67-74页
  一、区域协调发展两大机制第67-70页
  二、分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第70-74页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第74-95页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依据第74-88页
  一、主体功能区提出背景第74-78页
  二、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其划分第78-84页
  三、主体功能区间的作用机制第84-85页
  四、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第85-88页
 第二节 两种分工引发的区域问题第88-90页
  一、地域分异与区域分工第88页
  二、承担“生态分工”区域的发展问题第88-90页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功能第90-91页
  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第90页
  二、形成良性区域关系,推动共容式发展第90页
  三、促进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相一致第90-91页
  四、推动可持续发展第91页
  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91页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区域协调难点第91-95页
  一、避免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第91-92页
  二、人口迁移难度大第92-93页
  三、解决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冲突第93页
  四、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第93-95页
第四章 辽宁省区域发展问题透视第95-114页
 第一节 辽宁省发展概况第95-98页
  一、自然概况第95-96页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第96-98页
 第二节 辽宁省区域发展特征分析第98-109页
  一、辽宁省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化第98-100页
  二、辽宁省区域发展态势分析第100-101页
  三、区域发展现状特征第101-109页
 第三节 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透视第109-114页
  一、三大经济区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联动第109-110页
  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第110-112页
  三、行政分割导致协作困难第112-113页
  四、生态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第113页
  五、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第113-114页
第五章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第114-124页
 第一节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的划分第114-115页
  一、优化开发区第114页
  二、重点开发区第114-115页
  三、限制开发区第115页
  四、禁止开发区第115页
 第二节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分析第115-118页
  一、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布第115-116页
  二、人口与经济空间一致性分析第116-118页
 第三节 四类主体功能区发展及协调难点分析第118-121页
  一、四类主体功能区发展难点第118-120页
  二、协调难点第120-121页
 第四节 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协调机制第121-124页
  一、行政协调机制第121-122页
  二、利益协调机制第122-123页
  三、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123页
  四、政绩考核机制第123-124页
结论第124-126页
 一、基本结论第124-125页
 二、主要创新第125页
 三、问题与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2页
后记第132-13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利弊评价与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