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目录第9-13页
1 绪论第13-26页
   ·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机制问题的提出第13-17页
     ·中国当前面临着深刻的区域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第13页
     ·主体功能区划协调区域发展将遭遇种种困境与障碍第13-15页
     ·基于“正向”的区域生态补偿难以根本上解决落后地区发展问题第15-16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完善区域生态补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机制第16-17页
   ·需要阐明的几个关键问题第17-19页
     ·为什么本文要强调“农村人口城市化”第17页
     ·本论文研究的区域指向是经济落后地区第17-18页
     ·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第18页
     ·下一步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8-19页
   ·论文研究的方法、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19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总体框架第20-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2 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协调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第26-60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协调区域发展的两个基本理论依据第26-41页
     ·经济学的解释:人口迁移实现人口物质财富的均衡化第26-34页
     ·地理学的解释:人口迁移缓解区域人地关系矛盾第34-37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协调区域发展的根本机制之一第37-41页
   ·基于市场机制的中国区域关系问题与主体功能区划第41-43页
     ·市场失灵与区域关系协调发展问题第41-42页
     ·主体功能区划是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手段第42-43页
     ·需要建立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43页
   ·区域生态补偿协调区域关系发展的一般机制及面临困境第43-56页
     ·生态补偿是认识区域“人地关系”的一个制度进步第43-48页
     ·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第48-50页
     ·存在几个协调区域发展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50-55页
     ·区域生态补偿仍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第55-56页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机制是协调区域发展的根本方向第56-59页
     ·区域环境空间效应与区域“补偿”关系建立第56-57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协调区域关系的空间表达第57-58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关系效应模型第58-59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区域发展的根本方向第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3 经济落后地区是中国区域生态补偿的重要区域第60-80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及经济落后地区第60-63页
     ·“落后地区”概念的界定第60页
     ·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第60-63页
     ·区域发展不均衡“造就”了中国的经济落后地区第63页
   ·中国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第63-71页
     ·落后地区农村地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落后地区第63-64页
     ·落后地区较为严重的区域性农村贫困问题第64-65页
     ·落后地区区域性农村贫困的类型第65-66页
     ·落后地区区域性农村贫困问题的表征第66-68页
     ·落后地区区域性农村贫困形成的内在机制第68-71页
   ·克服落后地区区域性农村贫困的发展第71-77页
     ·扶贫开发向克服区域性农村贫困转变第71-73页
     ·实施克服农村发展“贫困”的行动措施第73-75页
     ·改善落后地区发展贫困的成效第75-77页
   ·落后地区摆脱贫困难以回避的历史局限第77-79页
     ·区域发展难以回避人与自然之矛盾第77-79页
     ·落后地区发展面临“温饱”的局限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4 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协调区域发展的区域补偿关系与效应第80-104页
   ·农业移民与落后地区发展第80-87页
     ·中国历史上农业移民的发展第80-84页
     ·当前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农业移民第84-87页
   ·农业移民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存在的历史局限第87-89页
     ·“人多地少”、空间“饱和”第87页
     ·“地方”的权力边界:中国区域体制的限制第87-88页
     ·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遭遇“规模聚落”障碍第88-89页
   ·农村人口城市化协调区域发展与落后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第89-103页
     ·城市农民工成为落后地区农村人口迁移的主体第89页
     ·城市农民工的含义、现状及特点第89-92页
     ·农村人口转移没有影响农业发展的稳定第92-94页
     ·对协调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第94-95页
     ·对促进落后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第95-100页
     ·对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Granger 验证第100-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5 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面临的障碍与问题第104-126页
   ·农民工与农村人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第104-120页
     ·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市场门槛限制第104-106页
     ·一个制度性困境:农村土地问题第106-112页
     ·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限制第112-115页
     ·城市就业机会的限制第115-118页
     ·城市资源、空间的限制第118-120页
   ·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民族区域问题第120-122页
     ·区域民族人口迁移面临的宗教信仰问题第121页
     ·城市化与民族习俗、民族文化的保护第121-122页
     ·城市居民与民族转移人口的“心理边界”问题第122页
   ·“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村人口城市化为根本目标第122-125页
     ·新农村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第123-124页
     ·新农村一方面要“农村好”、一方面要“农民少”第124-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6 建立促进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的补偿机制第126-140页
   ·实施教育移民是补偿与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最根本方式第126-130页
     ·农村教育移民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意义第126-128页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第128-129页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第129-130页
   ·对落后地区农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的补偿第130-133页
     ·优化落后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第130-132页
     ·鼓励发展规模与生态农业第132-133页
     ·改善与提升农地质量第133页
   ·扩大工业化城市化空间、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第133-137页
     ·推进中国城市化战略格局的发展第133-134页
     ·优化工业化模式、增强城市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第134-136页
     ·建设与发展农村小城镇第136-137页
   ·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第137-139页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第138页
     ·建立广泛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第138-139页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40-144页
   ·基本结论第140-142页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42页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3页
后记第153-155页
附表第155-156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连港—东北腹地系统空间作用及联动发展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