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5页 |
第一节 造字机制的定义 | 第6-9页 |
第二节 两种文字概说 | 第9-13页 |
第三节 两种文字研究概况 | 第13-21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材料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初造字及造字机制的比较 | 第25-49页 |
第一节 初造字概貌 | 第25-30页 |
第二节 仿拟机制 | 第30-41页 |
第三节 吸纳机制 | 第41-49页 |
第三章 新造字及造字机制的比较 | 第49-68页 |
第一节 新造字概貌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参照机制(上)——参照基字变形 | 第51-55页 |
第三节 参照机制(中)——参照基字加非成字部件 | 第55-60页 |
第四节 参照机制(下)——参照基字组合 | 第60-68页 |
第四章 造字机制对符号体态的影响 | 第68-81页 |
第一节 仿拟机制对初造字的影响 | 第68-74页 |
第二节 吸纳机制对初造字的影响 | 第74-76页 |
第三节 参照机制对新造字的影响 | 第76-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