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丘处机思想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绪论第8-18页
    一、选题缘起及目标第8-9页
        (一)选题缘起第8页
        (二)研究目标第8-9页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一)理论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二)现实依据及意义第10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6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1-16页
        (三)研究现状评议及趋势分析第16页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6-17页
        (一)研究重点第16页
        (二)研究难点第16-17页
        (三)研究创新点第17页
    五、研究方法及存在困难第17-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7页
        (二)存在困难第17-18页
前言第18-20页
第一章 人生经历与哲学问题的展开第20-31页
    一、自觉修道的生命超越之路第20-24页
    二、传法度人的弘道救世征程第24-28页
    三、丘处机哲学研究的问题析要第28-31页
第二章 内外双修的全真哲学第31-44页
    一、源流追溯:内丹学的成熟第31-34页
    二、核心思想:“有为无为一而已”第34-39页
        (一)内日用:“心地下功,无为也”第35-37页
        (二)外日用:“求积功行,有为也”第37-39页
    三、理论旨归:“全真者,全其本真也”第39-44页
第三章 气一元论的思想脉络第44-55页
    一、“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的宇宙生成观第44-47页
    二、“天地开辟而生人”的人体受生论第47-50页
    三、“学人但能回光即了生死”的神仙可学观第50-55页
第四章 道家精神的复活:丘处机思想特色之一第55-66页
    一、道家与道教渊源综论第55-57页
    二、兼容门户种族的胸襟第57-61页
    三、复归自然真性的理念第61-66页
第五章 “无为”的双重否定:丘处机思想特色之二第66-76页
    一、“虽涉事而常无事”:心的质变第66-68页
    二、“济物利生,功成仙去”:修行理念的完善第68-72页
    三、“教门用功,大起尘劳”:实践路径的确立第72-76页
第六章 神仙信仰的超越:丘处机思想特色之三第76-87页
    一、“真道养神,伪道养形”:认识论的转向第76-79页
        (一)“伪道养形”的蜕变第76-78页
        (二)“真道养神”的确立第78-79页
    二、“佛祖也只完得性学”:方法论的调整第79-83页
        (一)以心性修炼致长生的可能性第80-81页
        (二)以心性修炼致长生的可行性第81-83页
    三、“无上大道非延年小术”:意义系统的重塑第83-87页
        (一)道与术的分判:道为根本第83-84页
        (二)道与术的面向:道成大器第84-87页
第七章 与禅宗的对话:惠能与丘处机心性修养观的共同旨归第87-98页
    一、惠能以“悟”为中心的心性修养观第87-91页
        (一)打破识障以明心第87-89页
        (二)“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第89-91页
    二、丘处机以“修”为中心的心性修养观第91-94页
        (一)事上磨炼以修心第91-93页
        (二)“心凝神现,性现人成”第93-94页
    三、异中之同:现实生命的超越为修养指归第94-98页
        (一)生命超越的依据在人本身第95-96页
        (二)生命超越的条件当下具足第96-98页
第八章 与理学的汇通:周敦颐与丘处机思想构建中的一致趋向第98-109页
    一、内向化的品质:“主静立人极”与“本命元神自发愿”第98-101页
    二、道德性的要求:“诚者圣人之本”与“内外功深进仙阶”第101-104页
    三、客观性的缺失:“推天道以明人事”思路的内部缺陷第104-109页
第九章 自由之维:有限与无限的内部张力——丘处机哲学思想的另一种考察第109-119页
    一、人之存在的二重结构:自然与社会第109-112页
    二、身与心的共在:心为主宰第112-115页
    三、存在与自由:“无为即有为”的生存论意蕴第115-119页
余论 以人为中心的道教哲学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期全真道生命观研究
下一篇:邓小平制度自信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