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关于公共服务的观点 | 第11-13页 |
|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观点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5-16页 |
| 第2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分析 | 第16-23页 |
|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第16-17页 |
| ·农村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第17页 |
| ·指导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理论 | 第17-23页 |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7-20页 |
| ·新公共行政学的"社会公平"理论 | 第20-21页 |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 第3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23-28页 |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 | 第23-24页 |
|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 | 第24-28页 |
| ·上海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现状 | 第24-25页 |
| ·上海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经验 | 第25-28页 |
| 第4章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 第28-36页 |
| ·农民文化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 第28-30页 |
| ·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的意识较弱 | 第28-29页 |
| ·农民参与公共文化的成本高、文化消费能力较弱 | 第29-30页 |
|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需要 | 第30-34页 |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服务水平偏低、效率不高 | 第30页 |
|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职能缺陷造成主体责任不清 | 第30-31页 |
| ·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体制缺陷 | 第31-32页 |
| ·地方财政日益吃紧、文化经费难以落实 | 第32-33页 |
| ·服务内容严重不足,供需错位 | 第33页 |
| ·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 | 第33-34页 |
| ·农民的社会关系和自治能力不足 | 第34-36页 |
| ·农民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网络发育不足 | 第34-35页 |
| ·农村的自治组织发育不足 | 第35-36页 |
| 第5章 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6-45页 |
| ·重塑政府服务理念和文化管理职能 | 第36-37页 |
| ·树立民本的公共服务理念 | 第36页 |
| ·重塑基层政府文化管理职能 | 第36-37页 |
| ·建立多元的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和供给方式 | 第37-38页 |
| ·建立多元的供给主体 | 第37-38页 |
| ·建立多元的供给机制 | 第38页 |
| ·建立多元的供给方式 | 第38页 |
| ·建立统筹的资金供给体制 | 第38-40页 |
|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 第39页 |
| ·实行内部交叉补贴 | 第39-40页 |
|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服务专项资金 | 第40页 |
| ·扩大社会筹资 | 第40页 |
| ·重构以结果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 第40-43页 |
| ·建立体现农村文化需求和供给的决策机制 | 第41-42页 |
| ·建立内容服务优化机制 | 第42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评估机制 | 第42-43页 |
| ·建立问责和奖惩机制 | 第43页 |
| ·建立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和供给低保救济制度 | 第43-45页 |
| ·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制度 | 第43-44页 |
|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低保救济制度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