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共同体--农民工与一个村庄的变迁
致谢 | 第1-7页 |
内容提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1 导论 | 第14-34页 |
·选题及其意义 | 第14-16页 |
·以往的研究 | 第16-26页 |
·农民研究的两个传统 | 第16-22页 |
·具体的经验研究 | 第22-24页 |
·一个综合:兼具理性和道义的农民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和选取的样本 | 第26-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选取的样本 | 第29-31页 |
·农民工及相关概念 | 第31页 |
·文章结构 | 第31-34页 |
2 与"社会"相对的共同体 | 第34-66页 |
·共同体理论 | 第34-52页 |
·共同体概念 | 第35-43页 |
·共同体的研究范畴 | 第43-46页 |
·共同体的特性 | 第46-52页 |
·共同体与"社会"的困境 | 第52-63页 |
·异化的现代性 | 第54-57页 |
·官僚化的现代性 | 第57-60页 |
·失范的现代性 | 第60-63页 |
·流动的共同体 | 第63-66页 |
3 果支村的生态系统 | 第66-92页 |
·果支村的地理区位 | 第66-70页 |
·果支村的共同体结构 | 第70-81页 |
·血缘-地缘关系与共同体 | 第70-73页 |
·基层市场与共同体 | 第73-76页 |
·行政力量与共同体 | 第76-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共同体在果支村 | 第81-90页 |
·日常交往 | 第83-85页 |
·祖先崇拜 | 第85-86页 |
·选举斗争及村庄、族间资源的争夺 | 第86-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4 共同体在余姚的活动 | 第92-152页 |
·农民工外出的具体原因 | 第92-100页 |
·共同体的移植机制 | 第100-117页 |
·特殊的流动渠道 | 第101-105页 |
·共同体的归宿感和确定性 | 第105-112页 |
·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圈子 | 第112-117页 |
·共同体在余姚 | 第117-136页 |
·农民工的职业类型 | 第117-119页 |
·农民工在余姚的仪式 | 第119-123页 |
·农民工的交往 | 第123-136页 |
·共同体维权 | 第136-147页 |
·政治框架中的共同体作用 | 第136-138页 |
·共同体维权 | 第138-147页 |
·小结 | 第147-152页 |
5 农民工共同体的回流与村庄变迁 | 第152-206页 |
·农民工共同体的回流 | 第152-175页 |
·农民工转型模型 | 第152-154页 |
·返乡农民工和家乡的联系 | 第154-162页 |
·农民工和家乡的联系 | 第162-175页 |
·共同体回流及社会变迁 | 第175-202页 |
·共同体观念结构的变迁 | 第178-188页 |
·共同体行动系统的变迁 | 第188-193页 |
·农民工的分类 | 第193-202页 |
·小结 | 第202-206页 |
6 流动的共同体与隔离 | 第206-222页 |
·第一代农民工的自我隔离 | 第206-214页 |
·自我隔离的社会动力 | 第207-209页 |
·隔离的社会效果 | 第209-214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半隔离状态 | 第214-220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隔离:被迫的选择 | 第214-217页 |
·成功者的脱离 | 第217-220页 |
·小结 | 第220-222页 |
7 流动的共同体与共同体建设 | 第222-240页 |
·共同体的变迁方式 | 第222-225页 |
·农村建设与农民外流 | 第225-236页 |
·村庄治理与农民外流 | 第225-228页 |
·村庄治理的方向 | 第228-236页 |
·小结 | 第236-240页 |
8 结语 | 第240-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62页 |
后记 | 第262-26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