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写作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民刑交叉案件合同效力问题概述 | 第12-16页 |
1.1 司法机关的认定 | 第12-13页 |
1.2 刑民交叉案件的合同效力认定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1.2.1 绝对无效说 | 第13页 |
1.2.2 有效说 | 第13-14页 |
1.2.3 可撤销说 | 第14页 |
1.3 产生不同观点和分歧的原因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 第16-18页 |
2.1 基本案情 | 第16页 |
2.2 案件争议焦点 | 第16-18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存款罪与借款合同的效力 | 第18-25页 |
3.1 非法吸收存款罪与借款合同效力问题之争 | 第18-19页 |
3.2 本案借款合同的效力问题 | 第19-25页 |
3.2.1 借贷合同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无效”的关系 | 第20-22页 |
3.2.2 借款合同不因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无效 | 第22-23页 |
3.2.3 本案借款合同效力的认定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 | 第25-29页 |
4.1 刑民交叉中担保合同认定的相关争议与评析 | 第25-27页 |
4.1.1 借款合同有效时担保合同一般有效 | 第25-26页 |
4.1.2 借款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的特殊情况 | 第26页 |
4.1.3 借款合同无效而担保合同有效 | 第26-27页 |
4.2 本案保证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关于刑民交叉案件合同效力的完善路径 | 第29-34页 |
5.1 进一步完善刑民交叉案件中合同效力的立法 | 第29-30页 |
5.2 赋予当事人撤销权 | 第30页 |
5.3 具体分析犯罪时间先后 | 第30-31页 |
5.4 当事人的主观动机划分 | 第31-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