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优化--以祁门县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新时代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14页
        1.1.2 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14页
        1.1.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面临转型深化第14-15页
        1.1.4 山区县发展更加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7页
        1.3.1 资源环境承载力第16页
        1.3.2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6-17页
        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发展潜力的关系第17页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7-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3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第21-31页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关理论第21-23页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页
        2.1.2 系统工程理论第21页
        2.1.3 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第21-22页
        2.1.4 区域统筹第22页
        2.1.5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22页
        2.1.6 概念规划第22-23页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概况第23-28页
        2.2.1 土地资源承载力第23-25页
        2.2.2 水资源承载力第25-26页
        2.2.3 环境承载力第26页
        2.2.4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26-28页
    2.3 小城镇发展潜力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第28-29页
    2.4 研究评述第29-31页
第三章 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因素分析第31-39页
    3.1 县域层面发展策略与预测第31-33页
        3.1.1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第31-32页
        3.1.2 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第32-33页
        3.1.3 县域空间发展策略第33页
    3.2 各城镇发展概况第33-35页
        3.2.1 各城镇发展潜力第33-34页
        3.2.2 各城镇人口规模第34-35页
        3.2.3 各城镇主导产业第35页
    3.3 县域城镇体系现有问题第35-38页
        3.3.1 县域城镇体系一般特征第35-36页
        3.3.2 山区县域城镇体系现有问题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山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建第39-55页
    4.1 评价思路、原则与方法选择第39-43页
        4.1.1 评价思路第39页
        4.1.2 评价原则第39-40页
        4.1.3 评价方法选择第40-43页
    4.2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糊评价模型构建第43-47页
        4.2.1 构建评价模型第43-46页
        4.2.2 评价指标分级第46页
        4.2.3 评价指标权重第46-47页
    4.3 山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7-52页
        4.3.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第47-48页
        4.3.2 指标确定方法第48页
        4.3.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8-51页
        4.3.4 山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51-52页
    4.4 基于AHP的祁门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祁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优化第55-90页
    5.1 祁门县发展基础第55-59页
        5.1.1 祁门县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第55页
        5.1.2 祁门县资源与环境基础第55-59页
    5.2 祁门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第59-78页
        5.2.1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第59-62页
        5.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62-64页
        5.2.3 经济与产业资源承载力评价第64-67页
        5.2.4 特色资源承载力评价第67-68页
        5.2.5 社会资源承载力评价第68-71页
        5.2.6 区位交通资源承载力评价第71-73页
        5.2.7 环境承载力评价第73-76页
        5.2.8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76-78页
    5.3 祁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优化第78-89页
        5.3.1 祁门县域宏观发展策略第78-79页
        5.3.2 祁门县小城镇主导产业分析第79页
        5.3.3 祁门县域城镇体系现状问题第79-82页
        5.3.4 祁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82-88页
        5.3.5 祁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分析第88-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6.1 总结第90-91页
    6.2 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附录一第95-105页
附录二第105-108页
附录三第108-112页
附录四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淮安古黄河景观设计为例
下一篇: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构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