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构成解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论文缘起第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28页
    2.1 传统聚落研究综述第21-24页
        2.1.1 国外研究第21-22页
        2.1.2 国内研究第22-24页
    2.2 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综述第24-26页
        2.2.1 国外研究第24-25页
        2.2.2 国内研究第25-26页
    2.3 研究述评第26-28页
第三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特征与网络构成分析第28-36页
    3.1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28-30页
        3.1.1 研究对象第28页
        3.1.2 研究范围第28-30页
    3.2 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分析第30-32页
    3.3 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构成分析第32-36页
        3.3.1 空间网络构成要素识别第32页
        3.3.2 空间网络构成分析第32-36页
第四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生态空间网络解析第36-50页
    4.1 古徽州传统聚落生态基底第36-37页
    4.2 古徽州传统聚落生态廊道第37-43页
        4.2.1 古徽州传统聚落山脉第37-39页
        4.2.2 古徽州传统聚落河流第39-43页
    4.3 古徽州传统聚落生态节点第43-45页
    4.4 古徽州传统聚落生态空间网络分析第45-48页
        4.4.1 生态网络设置策略第45-47页
        4.4.2 生态网络结构分析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空间网络解析第50-87页
    5.1 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中心性第50-65页
        5.1.1 古徽州传统聚落经济中心性第50-58页
        5.1.2 古徽州传统聚落交通中心性第58-62页
        5.1.3 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综合中心性第62-65页
    5.2 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联系度第65-80页
        5.2.1 古徽州传统聚落经济联系强度第65-70页
        5.2.2 古徽州传统聚落交通联系强度第70-76页
        5.2.3 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综合联系度第76-80页
    5.3 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空间网络分析第80-85页
        5.3.1 整体网络密度分析第80页
        5.3.2 网络中心性分析第80-82页
        5.3.3 凝聚子群分析第82-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网络解析第87-104页
    6.1 古徽州内部文化遗存第87-92页
        6.1.1 文化遗存现存状况第88-89页
        6.1.2 文化遗存空间分析第89-92页
    6.2 古徽州文化分区第92-94页
        6.2.1 周围文化圈层分析第92-93页
        6.2.2 古徽州文化区划分第93-94页
    6.3 古徽州外部文化传播第94-101页
        6.3.1 外界关注度分析第95-100页
        6.3.2 文化传播外延范围第100-101页
    6.4 古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网络分析第101-102页
    6.5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七章 古徽州传统聚落保护发展策略第104-107页
    7.1 基于生态空间网络的保护发展策略第104-105页
    7.2 基于社会空间网络的保护发展策略第105-106页
    7.3 基于文化空间网络的保护发展策略第106-10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8.1 研究结论第107页
    8.2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07-108页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附录1第116-118页
附录2第118-119页
附录3第119-122页
附录4第122-123页
附录5第123-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优化--以祁门县为例
下一篇: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再利用再设计研究--以沈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