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淮安古黄河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城市滨水景观概况第9页
        1.1.2 国家相关政策对滨水景观发展的影响第9-10页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滨水景观存在的共性问题第10页
        1.2.2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滨水环境的多元要求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3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多维度解决办法初探第13-16页
        1.4.1 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防护研究第13-14页
        1.4.2 滨水空间场所营造相关研究第14-15页
        1.4.3 空间对游人行为的引导作用第15-16页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5.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6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19-23页
    2.1 景观生态学第19-20页
        2.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第19页
        2.1.2 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第19-20页
        2.1.3 对景观空间的干扰第20页
    2.2 环境心理学第20-21页
        2.2.1 环境觉知与空间认知第20页
        2.2.2 个人空间第20-21页
        2.2.3 环境评价第21页
    2.3 滨水景观空间研究第21-22页
        2.3.1 滨水景观概念解读第21-22页
        2.3.2 滨水空间特性解读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滨水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指导理念推导第23-31页
    3.1 关于人与滨水自然环境的分析第23-25页
        3.1.1 人类的进化第23页
        3.1.2 滨水空间的功能演变第23-24页
        3.1.3 滨水景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器第24-25页
    3.2 关于滨水空间的分析第25-27页
        3.2.1 空间是滨水景观的主角第25页
        3.2.2 空间的包容性第25-26页
        3.2.3 人在空间中的感受第26-27页
    3.3 关于人在滨水空间中行为方式的分析第27-29页
        3.3.1 两种行为方式第27页
        3.3.2 行为的仪式感第27-28页
        3.3.3 滨水自然空间是行为的发生器第28-29页
    3.4 滨水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指导理念第29-30页
    3.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指导理念对淮安古黄河项目段规划设计的意义第31-37页
    4.1 淮安古黄河项目段现状问题第31页
        4.1.1 场地与周边环境的问题第31页
        4.1.2 场地内的问题第31页
    4.2 指导理念解决问题的措施第31-32页
        4.2.1 关于保护地域文化、空间精神第31页
        4.2.2 关于保持空间特色、继承创新第31-32页
        4.2.3 关于保证生态弹性、群落丰富第32页
    4.3 相关案例分析第32-35页
        4.3.1 波兰蒂黑Paprocany湖东岸景观第32-33页
        4.3.2 挪威Stranden滨海步道第33-34页
        4.3.3 遂宁联盟河观音文化公园第34-35页
        4.3.4 案例反思第35页
    4.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5章 淮安古黄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第37-49页
    5.1 淮安滨水景观总体规划第37-39页
        5.1.1 淮安滨水景观的设计策略第37-38页
        5.1.2 淮安滨水景观地域特色的延续与保护第38-39页
        5.1.3 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执行落实情况第39页
    5.2 项目段总体构思第39-41页
        5.2.1 项目背景第39-40页
        5.2.2 优劣势分析第40-41页
        5.2.3 目标定位第41页
        5.2.4 规划依据第41页
    5.3 方案规划设计第41-48页
        5.3.1 总平图第41-42页
        5.3.2 鸟瞰图第42页
        5.3.3 功能分区第42-45页
        5.3.4 道路空间布局分析第45-46页
        5.3.5 植物规划分区第46-47页
        5.3.6 意向说明第47-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满族传统文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优化--以祁门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