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3页 |
1.1 两栖类冬眠的研究概况 | 第15-24页 |
1.1.1 冬眠生态学研究 | 第15-16页 |
1.1.2 冬眠生理学研究 | 第16-17页 |
1.1.3 能量代谢及酶活性调控 | 第17-20页 |
1.1.4 免疫系统的研究 | 第20页 |
1.1.5 抗氧化保护系统的研究 | 第20-21页 |
1.1.6 与冬眠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 | 第21-22页 |
1.1.7 耐受结冰的研究 | 第22-24页 |
1.2 高山倭蛙的研究概况 | 第24-31页 |
1.2.1 系统发生关系和地理分布 | 第24-26页 |
1.2.2 生活史和形态学研究 | 第26-28页 |
1.2.3 分子生态学研究 | 第28页 |
1.2.4 高海拔适应性研究 | 第28-29页 |
1.2.5 免疫学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1.3 立题依据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2.1.1 动物采集 | 第33-34页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5-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45页 |
2.2.1 形态学测量 | 第36页 |
2.2.2 静止代谢率和心率测定 | 第36-37页 |
2.2.3 线粒体的分离及呼吸速率测定 | 第37页 |
2.2.4 血浆和组织代谢物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2.2.5 代谢酶活性及其表达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6 谷胱甘肽、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 第39-40页 |
2.2.7 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40-41页 |
2.2.8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41-42页 |
2.2.9 代谢组检测及分析 | 第42-43页 |
2.2.10 冬眠期高山倭蛙耐受结冰及代谢组学研究 | 第43-45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46-86页 |
3.1 冬眠期和活动期高山倭蛙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6-56页 |
3.1.1 形态学差异 | 第46页 |
3.1.2 代谢率和心率的变化 | 第46-47页 |
3.1.3 线粒体呼吸速率 | 第47-48页 |
3.1.4 血浆和组织中代谢物水平 | 第48-49页 |
3.1.5 代谢酶活性及其表达量 | 第49-51页 |
3.1.6 氧化应激水平 | 第51-52页 |
3.1.7 氧化损伤水平 | 第52-53页 |
3.1.8 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 | 第53-55页 |
3.1.9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保护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3.2 高山倭蛙冬眠的转录组学研究 | 第56-66页 |
3.2.1 测序数据及样品比对率统计 | 第56-58页 |
3.2.2 冬眠期和活动期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 | 第58-61页 |
3.2.3 冬眠期和活动期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61-64页 |
3.2.4 冬眠期和活动期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 第64-66页 |
3.3 高山倭蛙冬眠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66-75页 |
3.3.1 冬眠期和活动期组织中代谢物的总体变化 | 第66-68页 |
3.3.2 冬眠期和活动期组织中差异代谢物 | 第68-72页 |
3.3.3 冬眠期和活动期组织中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分析 | 第72-75页 |
3.4 冬眠期高山倭蛙耐受结冰的能力及代谢组学研究 | 第75-86页 |
3.4.1 结冰存活和冰含量 | 第75页 |
3.4.2 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含水量和糖原含量的变化 | 第75-76页 |
3.4.3 结冰处理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代谢物的总体变化 | 第76-78页 |
3.4.4 结冰处理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差异代谢物 | 第78-84页 |
3.4.5 结冰处理后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差异代谢物的通路分析 | 第84-8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6-105页 |
4.1 形态学差异 | 第86-87页 |
4.2 静止代谢率、心率及线粒体呼吸速率 | 第87-88页 |
4.3 血浆和组织中代谢物含量变化 | 第88-89页 |
4.4 代谢酶活性及其表达量 | 第89-91页 |
4.5 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 | 第91-92页 |
4.6 抗氧化保护系统 | 第92-93页 |
4.7 高山倭蛙冬眠的转录调控 | 第93-96页 |
4.8 高山倭蛙冬眠的代谢调控 | 第96-100页 |
4.9 高山倭蛙耐受结冰的能力及代谢调控 | 第100-10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第105-10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5.2 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3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