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黄、东海交界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底栖桡足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概论第12-27页
    1.1 小型底栖动物和底栖桡足类第12-14页
        1.1.1 小型底栖动物第12-14页
        1.1.2 底栖桡足类第14页
    1.2 小型底栖动物和底栖桡足类研究进展第14-20页
        1.2.1 小型底栖动物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1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4-16页
            1.2.1.2 我国小型底栖动物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6-17页
        1.2.2 底栖桡足类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0页
    1.3 影响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素第20-23页
        1.3.1 沉积物颗粒特性第20-21页
        1.3.2 沉积物-水交换界面——潮汐、海流第21页
        1.3.3 沉积物含水量第21-22页
        1.3.4 温度、盐度和pH值第22-23页
        1.3.5 生物扰动第23页
    1.4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第23-25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7页
第2章 黄、东海交界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第27-5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2.1.1 研究海域和站位第27-28页
        2.1.2 采样方法和样品处理第28-29页
        2.1.3 小型底栖的分离、挑选和计数第29页
        2.1.4 环境因子测定方法第29页
        2.1.5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生产力第29-30页
        2.1.6 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第30页
    2.2 结果第30-42页
        2.2.1 研究海域环境特征第30-36页
            2.2.1.1 水深、底层水温和盐度第30-31页
            2.2.1.2 沉积物粒度组成、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第31-35页
            2.2.1.3 环境因子分析第35-36页
        2.2.2 小型底栖动物第36-42页
            2.2.2.1 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第36-40页
            2.2.2.2 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第40-41页
            2.2.2.3 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相关性第41-42页
    2.3 讨论第42-51页
        2.3.1 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以及沿岸流对底栖环境的影响第42-44页
            2.3.1.1 水文特征第42-43页
            2.3.1.2 沉积物特征第43-44页
        2.3.2 小型底栖动物群落水平分布差异第44-48页
            2.3.2.1 上升流区和低氧对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第44-47页
            2.3.2.2 黑潮对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第47-48页
        2.3.3 与同海域其它研究比较第48-51页
    2.4 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黄、东海交界海域底栖桡足类研究第52-105页
    3.1 底栖猛水蚤的分类系统第52-53页
    3.2 底栖猛水蚤的外部形态特征第53-57页
    3.3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3.3.1 研究海域和站位第57页
        3.3.2 标本获取方法第57页
        3.3.3 桡足类的解剖和制片第57-58页
        3.3.4 数据处理和方法第58页
    3.4 结果第58-105页
        3.4.1 猛水蚤的物种组成第58-62页
        3.4.2 海裂囊猛水蚤属(Haloschizopera)综述第62-73页
            3.4.2.1 海裂囊猛水蚤属的发展历程第62-64页
            3.4.2.2 形态演化和系统发生第64-67页
            3.4.2.3 海裂囊猛水蚤属物种检索表第67-73页
        3.4.3 猛水蚤新种的描述第73-98页
            3.4.3.1 沈氏海裂囊猛水蚤Haloschizopera sheni sp.nov第73-86页
            3.4.3.2 陈氏海裂囊猛水蚤Haloschizopera cheni sp.nov第86-98页
        3.4.4 底栖猛水蚤群落结构第98-105页
            3.4.4.1 底栖猛水蚤的丰度和物种分布第98-100页
            3.4.4.2 底栖猛水蚤的群落聚类分析第100-101页
            3.4.4.3 底栖猛水蚤的多样性指数第101页
            3.4.4.4 底栖猛水蚤群落的年龄组成和雌、雄比第101-102页
            3.4.4.5 底栖猛水蚤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第102页
            3.4.4.6 讨论第102-105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4.1 研究结论第105页
    4.2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半球不同海区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及群落结构变化
下一篇:高山倭蛙冬眠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