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钯催化2-芳基环己烯酮轴手性“平台分子”的不对称合成研究 | 第11-79页 |
1.1 前言 | 第11-14页 |
1.1.1 手性的形式 | 第11页 |
1.1.2 阻旋异构 | 第11-14页 |
1.2 构建联芳基轴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 第14-37页 |
1.2.1 从头合成芳环反应构建轴手性 | 第14-17页 |
1.2.2 对称分子的去对称化反应 | 第17-18页 |
1.2.3 较低旋转能垒分子的动态动力学拆分反应 | 第18-27页 |
1.2.4 中心手性到轴手性的手性转移反应 | 第27-30页 |
1.2.5 过渡金属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 | 第30-33页 |
1.2.6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基-芳基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33-37页 |
1.2.7 其他的反应 | 第37页 |
1.3 课题提出 | 第37-39页 |
1.4 钯催化不对称合成2-芳基环己烯酮轴手性“平台分子” | 第39-48页 |
1.4.1 手性配体的筛选 | 第39-44页 |
1.4.2 温度、溶剂和碱的筛选 | 第44-46页 |
1.4.3 反应底物的普适性考察 | 第46-48页 |
1.4.4 模板反应克级实验及衍生化反应 | 第48页 |
1.5 2-芳基环己烯酮轴手性“平台分子”衍生化反应 | 第48-52页 |
1.5.1 “平台分子”氧化成酚类 | 第48-49页 |
1.5.2 “平台分子”aldol反应合成多取代酚类 | 第49页 |
1.5.3 Fisher吲哚合成法合成咔唑类 | 第49-50页 |
1.5.4 多步骤合成苯胺碳酸酯类 | 第50-51页 |
1.5.5 苯醌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1-52页 |
1.5.6 多步骤合成碘苯类 | 第52页 |
1.6 “平台分子”消旋化研究 | 第52-53页 |
1.7 实验部分 | 第53-79页 |
1.7.1 Bophoz类型配体的一般合成方法(Typical Procedure A) | 第53-59页 |
1.7.2 化合物2-碘-3,6-二甲基-2-环己烯-1-酮(1-1b)的合成 | 第59-60页 |
1.7.3 硼酸的一般合成方法 | 第60-62页 |
1.7.4 硼酸酯的合成 | 第62-64页 |
1.7.5 钯催化不对称Suzuki偶联反应(以1-3a的合成为例) | 第64-73页 |
1.7.6 1-3a氧化成1-4a | 第73-74页 |
1.7.7 1-3a氧化成1-5a | 第74页 |
1.7.8 咔唑类1-6a的合成 | 第74-75页 |
1.7.9 苯胺碳酸酯类1-7a的合成 | 第75-76页 |
1.7.10 酚类1-8a的合成 | 第76页 |
1.7.11 碘苯类1-9a和1-10a的合成 | 第76-77页 |
1.7.12 化合物1-3a热消旋化的研究 | 第77-78页 |
1.7.13 化合物1-4a热消旋化的研究 | 第78-79页 |
第二章 铜催化Sommelet-Hauser重排反应研究 | 第79-146页 |
2.1 前言 | 第79-80页 |
2.2 Stevens重排反应 | 第80-87页 |
2.2.1 碱促进的季铵盐去质子化形成叶立德 | 第81-82页 |
2.2.2 氟促进的脱硅形成叶立德 | 第82页 |
2.2.3 卡宾形成叶立德 | 第82-87页 |
2.3 课题提出 | 第87-88页 |
2.4 铜催化Stevens重排扩环反应不对称合成联芳基七元环状化合物的尝试 | 第88页 |
2.5 Sommelet-Hauser重排反应 | 第88-91页 |
2.6 去芳构化构建螺环化合物反应研究进展 | 第91-104页 |
2.6.1 高价碘氧化去芳构化反应构建螺环化合物 | 第92-94页 |
2.6.2 金属促进的去芳构化反应构建螺环化合物 | 第94页 |
2.6.3 过渡金属催化的去芳构化反应构建螺环化合物 | 第94-104页 |
2.7 Sommelet-Hauser重排反应去芳构化构建螺环化合物(铜催化Sommelet-Hauser重排反应) | 第104-110页 |
2.7.1 模板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05-106页 |
2.7.2 反应底物的普适性考察 | 第106-108页 |
2.7.3 反应底物取代基效应 | 第108页 |
2.7.4 螺环二烯产物2-6s衍生化反应 | 第108-110页 |
2.8 不对称反应的尝试 | 第110-111页 |
2.9 对照实验 | 第111页 |
2.10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111-112页 |
2.11 模型反应的研究 | 第112-113页 |
2.12 钌催化Stevens重排扩环反应不对称合成联芳基七元环状化合物的尝试 | 第113页 |
2.13 实验部分 | 第113-146页 |
2.13.1 联芳基六元氮杂环状化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Typical Procedure A) | 第113-127页 |
2.13.2 化合物2-4m的合成 | 第127-128页 |
2.13.3 化合物2-F的合成 | 第128-129页 |
2.13.4 化合物2-5g的合成 | 第129-130页 |
2.13.5 化合物2-5i的合成 | 第130-131页 |
2.13.6 铜催化Sommelet-Hauser重排反应 | 第131-142页 |
2.13.7 化合物2-6ee的合成 | 第142-143页 |
2.13.8 化合物2-8s的合成 | 第143-144页 |
2.13.9 化合物2-9s的合成 | 第144页 |
2.13.10 化合物2-10s和2-11s的合成 | 第144-145页 |
2.13.11 化合物2-7t的合成 | 第145-146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新化合物数据—览表 | 第153-1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